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用雙手開創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

鄒樂、姜磊、李坤晟、婁辰
2017年05月19日08:22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原標題:用雙手開創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新華社記者一線直擊脫貧攻堅的基層實踐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用雙手開創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新華社記者一線直擊脫貧攻堅的基層實踐

  新華社記者李放、高潔

  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12.8萬個貧困村,數千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時間緊迫。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2020年全面實現脫貧目標,是黨和國家做出的庄嚴承諾。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從黃土高原到偏遠邊陲,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在中華大地持續展開。

  幸福的生活要靠雙手來創造

(砥礪奮進的五年·圖文互動)(1)用雙手開創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新華社記者一線直擊脫貧攻堅的基層實踐

  56歲的龔成梧(右)在甘肅省臨洮縣三益村招商引資來的“益農生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干活(5月5日攝)。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2020年全面實現脫貧目標,是黨和國家做出的庄嚴承諾。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從黃土高原到偏遠邊陲,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在中華大地持續展開。 新華社記者 鄒樂 攝

  當了大半輩子農民的龔成梧從未想過,56歲了,自己有了人生第一份拿月薪的工作。這是發生在位於黃土高原的甘肅省臨洮縣三益村裡的新鮮事。

  第一次領到3000多元工資,老龔攥在手裡數了又數:“3000元啊,那是在3畝旱地裡干一年活才能刨出來的收入。”

  早在幾年前,在家門口掙工資是老龔想都不敢想的事。臨洮縣有323個行政村,其中超過200個面臨村級集體經濟“空殼”難題。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

  “太陽能就是我們當地最大的資源。”臨洮縣扶貧辦主任孫志成說,在中央的幫扶和政策支持下,當地開始發展建設村級分布式光伏電站,包括三益村在內的全縣10個貧困村每村試點建成了一座6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每年為貧困村創收4.8萬元以上。

  “除了在家門口打工,我還在村裡的光伏項目入了4000元的股。”龔成梧說,前五年每年分紅3000元,后10年每年分紅600元,生活越來越紅火。

  和龔成梧一樣高興的,還有家住昆侖山深處的南疆策勒縣恰哈鄉烏庫村村民買買提艾力·圖曼。

  “以前家裡隻有兩間土坯房和一個破舊的棚圈。”買買提艾力說,2012年,當地政府幫他建起了80平方米的三間游牧民定居房,還幫助他們開展養殖。“這幾年,羊就賣了150多隻,一隻能掙400元。”

  “國家政策好,以前住土坯房時,哪想到能過上這麼好的生活。”買買提艾力說,他還在村裡開了一家磨面房,閑時再做做建筑工。

(砥礪奮進的五年·圖文互動)(2)用雙手開創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新華社記者一線直擊脫貧攻堅的基層實踐

  在新疆阿克陶縣精准扶貧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基地內,來自蘇魯克村的熱曼古麗·克裡木在喂養毛驢(2016年10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授人以漁,脫貧靠智

  安徽省石台縣七都鎮河口村貧困戶吳多平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清楚:想要讓孩子改變命運,必須要多學知識、多學本事。

  2016年4月,在駐村“第一書記”李朝陽的幫助下,河口村的一批孩子前往合肥的一個汽車工業學校免費學技術,這其中就有吳多平的孩子。

  “期待孩子掌握一門過硬的技術,一個孩子學有所成,一個家庭就能脫貧致富。”李朝陽說,校方給了這些孩子很多關照,還答應未來為他們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

  脫貧靠智。“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地處魯西南的菏澤市單縣萊河鎮崔口村貧困戶孫曉方,老兩口體弱多病,干不了重活,僅依靠幾畝土地度日。去年女兒孫榮榮考上了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學費住宿費全免。

  “我們老兩口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女兒學得一技之長,將來找個好點的工作,我們家就有希望了。”孫曉方說。

  菏澤市扶貧辦主任蔡維超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農村職業教育是教育扶貧的關鍵。在職業教育扶貧上,菏澤市以資助貧困生在職業學校掌握一技之長、實現技能脫貧為契機,與教育脫貧攻堅相結合,抓實招生、培訓、就業等環節,力爭實現“一人上學就業、全家脫貧致富”。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其中明確要求,採取超常規政策舉措,精確瞄准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實現“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縣縣有幫扶”,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換個地方生活,從根本上拔掉窮根

  一排排整齊而嶄新的高樓,雙向四車道的水泥路,超市、診所等一應俱全……貴州省望謨縣郊納鎮油亭村53歲的貧困戶劉邦學至今都不敢相信,他就這樣告別了困了自己大半輩子的大山。

  “以前想去鎮上買點鹽,都要在爛泥巴路上走幾個小時。”劉邦學向記者描繪著從前的樣子:一間破木屋四處漏風、黢黑的小水窖裡永遠隻有淺淺的一層水、滿村的牛糞豬糞散發陣陣惡臭……

  如果沒有易地扶貧搬遷,身無所長的劉邦學想要走出大山是難上加難。

  2015年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五個一批”工程,其中要求“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對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要實施易地搬遷,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誰能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帶電梯的房子!”劉邦學告訴記者,如今他家在城裡分了安置房,人均20平方米,政府還幫他就近安排了就業。“每個月工資1800元,我還准備在附近找個門面,開個小餐館。”

  像劉邦學這樣的情況在貴州還有千千萬萬。2017年,貴州省計劃易地扶貧搬遷18.1萬戶75.2萬人,涉及50戶以下、貧困發生率50%以上整體搬遷自然村寨3603個。

  根據計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對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解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涉及22個省份的約1400個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成功使數千萬人口擺脫貧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今,踏平坎坷再出發,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再一次向貧困發起總攻,用雙手開創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參與採寫記者:鄒樂、姜磊、李坤晟、婁辰)

(責編:蔣琪、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