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崗上積鎮東源村的報告
東源村的老人在休閑健身廣場乘涼聊天。
東源村小學學生正在認真聽講。
東源村村民在修建肉雞養殖基地的消毒池。
東源村正在建設的垂釣基地一角。 本報記者 李萬祥攝
看產業:
引來“鳳凰”好致富
前幾年,“連心”小分隊在走訪東源村小組村民饒志華時了解到,他早年外出,在廈門一直從事蔬菜種植。后來由於家人需要照顧回村務農。饒志華一直想干蔬菜種植的老本行,因為沒有資金,又租不到合適的土地,這個心願就隻好放在一邊。
在東源村,像饒志華這種蔬菜種植能人還有很多。“連心”小分隊調查發現,東源村的氣候、土壤條件都很適合種蔬菜。
說干就干,村兩委和“連心”小分隊開始著手建大棚蔬菜種植基地。按計劃,建成后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採取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進行運營,不僅能帶動就業,而且人均可增收4000元。
“當時承包的村民都拍著胸脯表示有能力種好蔬菜。我們提醒他們最好請個技術顧問,他們不聽,結果虧了。”駐東源村第一批“連心”小分隊隊長王永林回憶說。
村民種不了,那就找企業來做。第二年,村裡把大棚全部承包給了專業企業,由公司統一運作,貧困戶收租金和佣金,效果奇好。
此后,東源村如法炮制,引進的專業蓮藕合作社也採用“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不僅貧困戶獲利,普通村民也得到了實惠。
佔地2600平方米的飛天鳳肉雞養殖場是東源村今年的又一個脫貧項目。村裡和龍鑫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其投放飛天鳳雞苗、提供飼料、做防疫,村養殖場代養。養殖達標后,由龍鑫公司統一回收。“連心”小分隊成員官撫榮算了一筆賬:養殖基地有8個雞棚,按一次能放雞苗3.3萬羽、成活率92%計算,1年3批下來,1年的淨收入大約有17萬元。
駐村“連心”小分隊隊長、村第一書記周鵬祥介紹,以后養殖基地的淨收益一半分給貧困戶,一半留做村集體收入。這樣,村裡有了自己的產業,既能實現收益對貧困戶的全覆蓋,發展又有了可持續性。
整治水源,光伏發電,建大棚基地、垂釣基地,打造休閑廣場,新建提灌站,鋪路修房……在小分隊的幫扶下,東源村的產業從無到有,生機勃發,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改變。
問保障:
貧困戶有了商業險
在東源村衛生計生服務室,記者見到饒開泰時,他正在整理案頭的村民健康檔案。厚厚一摞表格,是饒開泰和同事幾個月來走家入戶、加班加點完成的。
饒開泰是村裡的醫生,也是衛生計生服務室的負責人。自從去年底衛生計生服務室投入使用以來,饒開泰和他的同事饒秋紅就一直很忙碌。因為以前村裡沒有村民健康檔案,各項制度和設備也都要從零做起。“現在,村裡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的村民,以及孕婦、兒童等,90%以上都有了健康檔案。”饒開泰說。
東源村人口3020人,其中簽約醫療服務的640人。村裡有留守老人199人,留守兒童122人。村裡給患有重病、年齡偏大的老人配發了健康手環,隨時監測健康狀況。
在老趙村小組,80歲的低保戶趙接喜因患有心臟病,多年的看病開銷讓其家庭負擔不小。現在,新農合等醫療保險讓趙接喜家的生活輕鬆了許多,聽說村裡還要給自己買商業醫療保險,他高興極了。
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個難題。為深化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升鄉村衛生計生服務能力,東鄉區將加快推進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農村居民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商業保險等信息共享步伐,努力實現“一站式”信息交換和即時結算。
患病是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東源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24戶,其中三分之一是因病致貧。為了降低因病致貧返貧現象的發生,東源村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重大疾病商業補充保險,參保資金由區財政按90元/人的標准進行籌資。同時,東源村還提高了貧困人口新農合住院和門診慢性病醫療保障水平、貧困人口新農合大病保險補償比例。
談到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問題,饒開泰認為,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這可不是鄉村醫生進村入戶量量血壓、測測視力那麼簡單,許多保障措施還有待配套”。
說變化:
干部“走讀”變常駐
東源村村黨支部原來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去年,“連心”小分隊通過撫州市財政局先后籌措資金20余萬元,對村級活動場所進行了改造提升,修繕了辦公用房,購置了電腦、打印機、辦公桌等設備,健全了便民服務點、接待室、精准扶貧辦公室、會議室等服務和議事場所。現在,村部變得有模有樣,村部辦公和服務村民的硬件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
“服務功能增強了,村民辦事也更方便了。”東源村黨支部書記饒文輝說。
脫貧攻堅是“連心”小分隊和村委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東源村村兩委有了“根據地”,干起事來更加得心應手。常年駐扎在這裡的“連心”小分隊是村干部的幫手和參謀。他們不僅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找路子、謀出路,而且在支持基層建設方面,指導成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開通村黨員組織生活微信群,有效提升了村黨支部引領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村黨支部增強服務意識,變干部到村‘走讀’為‘留學’,村兩委干部改值班制為常駐制,‘連心’小分隊成員全脫產在村工作。”饒文輝告訴記者,村干部由村務工作“管理員”變為“服務員”,在健全村兩委班子的基礎上,東源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既堅持整體推進,又做到注重細節。
“支部+黨員+公司+貧困戶”“黨建+基地+貧困戶”……在“連心”小分隊的支持下,東源村將黨支部打造為脫貧攻堅主心骨,把產業項目培育成脫貧攻堅主陣地,“黨建+脫貧攻堅”讓東源村發展更有底氣。
如今,東源村村干部成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幫代辦,使村部逐漸成為干部長駐、村民願來、資料齊全、措施精細的精准扶貧“大本營”。
“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到一個都不能少,更要為村子的長遠發展考慮。”饒文輝說。他梳理出了村裡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的不足:村集體經濟薄弱,支部帶領村民致富能力不強﹔黨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不能適應當前社會信息化發展要求……“我們一定要發動村裡黨員的積極性,讓黨支部成為帶領東源村脫貧致富的火車頭。”
談未來:
借勢造景待客來
夏日的午后,一陣陣熱浪襲來,可在位於東源村小組的“東源村竹山園”旁邊,二三十個村民正在緊張地施工。這裡是東源村打造的垂釣基地的施工現場。
“這裡原是一條水渠,我們把它挖深拓寬,建成了池塘。”施工隊負責人饒貴虎說,“再干幾天,把草皮和磚都鋪好,這裡就更美了。”
東源村小組是東源村的第一大村小組。村民的住宅多是老房子,獨具地方特色。除了建垂釣基地,東源村小組還將利用修繕保留的古屋,與藝術院校合作建設寫生基地。這是東源村借勢打出的一張生態牌。
要吸引人到村裡游玩,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必須跟上。近兩年來,東鄉區整合各項扶貧資金500多萬元,對東源村進行整治。目前,10個村小組到村委會的道路均為寬3.5米以上的水泥路面,並修建了環村小組水泥路,實現了入戶路硬化﹔全村496戶農戶安裝了自來水﹔拆除破舊危房、豬牛欄等95棟(座)……
最近,村民們正忙著在東源村小組路口的一片空地上種桂花樹和合歡樹。
“我們要為村民在這裡建一個休閑廣場。”駐村“連心”小分隊隊長、村第一書記周鵬祥說,往后再建起農家樂,搞起鄉村游,村裡就熱鬧了。
在前人筆下,東源村就有所謂的“東源十景”,如何挖掘這些文化歷史背后的故事,打造“生態+文化”的鄉村特色旅游,成為村干部面前一道待解的題目。
從上余村小組被稱為“幸福大道”的大馬路,到東源村小組的垂釣基地,再到經過下於村小組到達前東源村小組的蓮藕基地觀光棧道,一條繞村環村的景觀帶逐漸清晰。這正是東源村發展鄉村旅游的方向。
“以前進村的馬路是單行道,現在我們把它拓寬了。以后發展鄉村旅游,不管是小轎車還是大巴車進出都很方便。”饒文輝說,連停車場的位置他都想好了,就設在釣魚基地旁邊的空地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