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內蒙古寧城縣推特色產業拔窮根 種樹種菜 脫貧挺快

王詠梅
2017年04月28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北方的三月,春寒料峭。小城子鎮八家村的山上卻春意漸濃,果農們忙著給自家的“搖錢樹”剪枝、掃除樹下枯葉、准備澆解凍水,漫山遍野的果樹在農民精心侍弄下漸露生機……近年來,內蒙古寧城縣堅持“產業富民”發展思路不動搖,持續夯實產業脫貧根基。特別是全面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后,該縣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抓手,因地制宜幫扶貧困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山區農民走上穩定脫貧之路。

  林果產業成為“搖錢產業”。小城子鎮八家村屬於丘陵山區,是重點貧困村,村裡70%的耕地是山坡地,人均水澆地僅半畝有余,傳統種植谷子、蕎麥、高粱等作物隻能靠天收。7年前,村裡在縣委政府和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兩山夾一溝”的獨特小氣候,探索栽植蘋果樹,逐漸發展成為全村的主導產業。目前,該村發展果樹3400畝,佔到全村總土地面積的一半,人均3畝果,並且成立了5家果樹專業合作社。村民不僅在荒山荒坡上種果樹,還結合縣裡提出的全域旅游,發展採摘經濟,在自家門前屋后、沿路兩側都栽滿了果樹。2015年前,該村張國福還是典型的貧困戶。三間舊房夏漏雨、冬透風,全家三口人僅靠他打工維持生活。從縣裡到鎮裡再到村裡,轟轟烈烈的產業發展勢頭讓許多村民熱情驟升,張國福也把水澆地置換成了山坡地,加上原有土地和開荒地,一共栽植30多畝蘋果樹。眼下,靠賣果子收入,張國福翻蓋了四間大瓦房,孩子上學再也不為學費發愁了。“現在90%以上的村民都有了果樹,靠果樹、養殖和護林員等收入,今年確保140人脫貧不成問題。”該村黨支部書記閆守禮篤定地說。

  大棚蔬菜成為“首富之選”。一肯中鄉石柱窪村8組曾是全村最窮的村民小組,現在一躍成為全村最富裕的小組,靠的就是發展設施農業。“現在我們組沒有在外打工的,全組105戶,除去5戶無勞動能力,其余家家戶戶有蔬菜大棚。”石柱窪村蔬菜營銷合作社理事長孫廣新說。該小組56歲的戶佔元以前是瓦工,靠打工勉強維持生計。看到鄰居們都靠種大棚蔬菜富起來了,2015年,戶佔元在政府給予水、電、路、牆體、看護房等配套設施的政策幫扶下,趕上組裡第三批土地流轉建大棚。他的大棚佔地1.5畝,是自家土地流轉的,不用租金,距離合作社僅200米。“每兩天採摘一次茄子,拐個彎兒就到了合作社,一手賣菜一手數錢。一次大概賣到1500元左右,等於說每兩天收入一份工資,現在你看哪個菜農兜裡不裝著幾百塊!”戶佔元、妻子和兒子已經成為“職業菜農”。兩年多時間,戶佔元不僅還清了外債,還買了三輪車,日子過得殷實富足。

  產業興則百姓富。寧城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面對脫貧攻堅這個硬骨頭,縣裡實行發展規模、獎補資金“兩個不設上限”政策。去年縣財政投入1.8億元,新建設施農業6.1萬畝、果樹經濟林2.6萬畝,出欄優質肉牛肉羊9.5萬頭,優質生豬12.5萬口,特色種植2000畝。2016年,全縣脫貧5996人,其中依托特色產業脫貧4890人。

  今年,縣財政再安排扶貧資金6000萬元,整合各類涉農資金4億元,集中投向脫貧攻堅。對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除享受扶貧補貼資金外,還享受產業補貼政策,並且比非貧困戶的補貼標准更高。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28日 22 版)

(責編:蔣琪、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