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稻田+水產”: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何紅衛樂明凱
2017年03月20日08:25 | 來源:農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稻田+水產”: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本報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一隻蝦如何成就一座城的美譽?2月下旬,由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牽頭的“2017年農業部百鄉萬戶活動調查組”在湖北省潛江市走村串戶發現,當地推廣“稻田+水產”的綜合種養模式不僅讓小龍蝦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還讓水稻成為名副其實的無公害農產品,農民借此發家,鼓起了錢袋子,潛江市被稱為“中國小龍蝦之鄉”。

  湖北國營白鷺湖農場關山分場是潛江較早開展規模化蝦稻種養的基地,調查組在這裡看到,基地上田成方、樹成行,田埂上的油菜花爭相綻放,連片的稻田清澈透亮,稻田裡的秸稈格外醒目。

  這些秸稈,可以作為剛出洞的小龍蝦的美食,屬於原生態的喂養模式。關山分場黨委書記胡文斌介紹,他們集中了萬畝土地搞“蝦稻共作”,通過合作社統一培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六統一”模式,農戶每年集中辛苦3個月,便可多獲得3000-4000余元每畝的水產淨收入,算起增收賬,大家都開心得合不攏嘴。

  潛江市在全國首創“蝦稻連作”“蝦稻共作”種養模式,率先制定小龍蝦養殖標准,今年,潛江市更將水環境綜合治理作為“頭號戰役”,啟動“蝦—稻”生產經營市場專項整治行動……調查組在與潛江市各級基層干部及從事稻田種養農民的交談中,不止一次地聽到,“潛江是在舉全市之力發展小龍蝦!”

  調查組了解到,潛江把蝦稻產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標杆產業,經過16年探索,已初步建成了集科研示范、良種選育、健康養殖、加工出口、餐飲娛樂、冷鏈物流、電子商務、品牌文化等於一體的蝦稻全產業鏈,層層盈利、環環增效,綜合產值達180億元。

  2016年,潛江小龍蝦養殖面積達35萬畝,其中稻田綜合種養31.5萬畝、池塘養蝦3.5萬畝,產量7.35萬噸。預計2017年小龍蝦養殖面積將達50萬畝以上。潛江以“蝦+N”的發展思路,創造出“蝦-鱖”“蝦-蓮(藕)”“蝦-龜-稻”等十余種混養、套養、輪養的綜合種養模式,形成了產業布局合理、集中連片、產銷功能齊全的小龍蝦產業新格局。

  在優勢互補的生物鏈中,小龍蝦和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提升,稻田綜合種養收益是普通種稻的5倍以上,極大激發了當地農戶的種糧養蝦熱情,大家紛紛返鄉,撂荒水田全面復耕,積極開展“旱改水”……近年來,潛江糧食生產穩步提高,實現了穩糧和增收“雙贏”。

  潛江的稻田養蝦也帶動了二三產業。以小龍蝦加工為主業的潛江華山、萊克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原材料上更有保障。來潛江旅游觀光吃蝦的游客越來越多,行業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今年,位於潛江的江漢藝術職業學院在全國高校首開“小龍蝦專業”,潛江小龍蝦三產融合發展又進了一步。

  “蝦稻共作”就是現代農業的成功典范。調查組認為,潛江市“蝦稻共作”生態養殖模式緊扣改革脈搏,為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可在全國適宜地區全面布局“稻田+水產”種養模式,同時為糧食穩產、農民增收作出新的貢獻。

(責編:蔣琪、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