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羅田:耕耘特色發展綠色

本報記者繆翼
精准扶貧,靠什麼扶?怎麼扶?湖北省羅田縣把全縣80%的財政扶貧資金,用在了扶持黑山羊、板栗、電子商務等優勢特色產業上。
這個大別山片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依靠產業脫貧的決心之大可見一斑。
產業扶貧效果如何?羅田縣用數據說話。2016,全縣年度產業脫貧18951戶,佔脫貧總戶數的85.8%。
一式五份的養羊合同
優勢產業的選擇事關產業扶貧的長遠成效。羅田素來有養殖黑山羊的傳統,主導扶貧產業自然聚焦到黑山羊身上。然而,養羊缺資金、缺技術、缺保障等難題,一直困擾著許多像鳳山鎮上石源河村李雲啟這樣的貧困戶。
3月17日,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召開的全國產業扶貧(湖北羅田)現場會,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在會上表示,產業經濟是競爭性經濟,隻有通過創新才能做強產業,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產業扶貧要注重體制機制創新。
對此,羅田探索創新的“政府+市場主體+銀行+保險+貧困戶”五位一體模式——政府無償提供貸款貼息和扶持資金、市場主體提供服務、銀行提供資金、保險化解風險、貧困戶脫貧得實惠,極大地形成了產業扶貧合力。
“自2015年簽署了這一式五份的養羊合同,我的生活就發生了改變。”李雲啟告訴記者,2015年,政府為他提供了1萬元扶持資金、3萬元貼息貸款。其中,1萬元扶持資金中的5000元用於購買1隻種公羊,另外5000元用於購買能繁母羊保險和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技術服務﹔3萬元貼息貸款用於購買能繁母羊、建設羊舍。李雲啟的羊舍如今已經發展到可容納300隻羊的標准羊舍,他享受著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提供優質種羊、養殖標准、技術指導、肉羊回購等一系列保姆式精准服務。“今年我養了100多隻,可出欄50多隻,能賺6萬多元。”李雲啟盤算著,還清3萬元貸款后,他能如期實現增收脫貧。
“互聯網+”讓山貨出山賣好價
“這‘貢米’好吃又營養,可以前就是跟普通大米同價也賣不掉。”大河岸鎮花銀岩村貧困戶王國清一度為此傷透了腦筋,“現在通過網上銷售,我們的‘貢米’贏來了市場。”
早在2015年7月,羅田縣就啟動了電商扶貧工程,在政府專項資金支持下,借助於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村8萬斤“貢米”成為首批上線的產品。“以前零售6元每斤的‘貢米’,在網上賣18元每斤,還供不應求。”王國清翻開手裡的市場主體幫扶帶動貧困戶台賬,“今年1月26日大自然公司收購了我的‘貢米’,1.68萬元當天就領到了。”
據大自然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收購非貧困戶的“貢米”單價為每斤5.5元,而針對貧困戶則以每斤6元的保底價收購。“如果市場價高於每斤6元,他們就隨行就市,按市場價收購。”王國清今年一口氣在羅田縣電商產業扶貧到戶到人協議上簽了4000斤的訂單,2017年保守估計能收入2.4萬元。
借助電商平台,諸如“貢米”等更多農特產品走出大山,像王國清一樣的貧困戶大步奔小康。
一塊地裡產出幾樣綠色食品
綠色是永恆的發展底色。“板栗林裡可以飼養‘五黑雞’,雞給板栗‘治病’。”羅田縣雞鳴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蔣漢平說,“我的無公害板栗和綠色‘五黑雞’共生共贏,非常緊俏。”
同樣,羅田縣結合山區特點,在板栗林裡套種優質牧草。“一畝板栗林下套種牧草,一年能養活5隻羊,增收5000元。全縣100萬畝板栗林,如果全部套種牧草,能養活500萬隻羊,增收50萬元……這可真是一筆大收入啊。”作為脫貧主角的貧困戶李雲啟,凡事都要算算致富賬。
板栗林下長牧草,“栗+羊”的生態農業模式便應運而生。“板栗林下養羊是一種非常好的生態種養、循環經濟模式。”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錦秀介紹,既解決了冬季黑山羊青飼料不足的難題,極大地提高了肉羊品質,又有效解決了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的問題。板栗、“五黑雞”、黑山羊……看,從這一塊地裡產出了3樣綠色食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