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加快農業提質 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潘建成
2017年02月24日08:07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加快農業提質 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2016年四季度,中經農業景氣指數為101.3點,自2011年四季度達到近幾年的高點105.2點以來,呈逐年回落走勢,2012年至2015年四季度指數值分別為103.1、102.3、102.7和102.5點。與此同時,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近幾年也呈波動下行走勢,2012年至2016年,增速分別為4.5%、3.8%、4.1%、3.9%和3.3%。中經農業景氣指數及相關數據的走勢均表明,從數量上看,農業很多方面的增長呈持續放緩走勢,且預期未來仍將延續溫和下行走勢。

  歷史經驗表明,工業、現代服務業的技術構成明顯高於農業,且從事工業、服務業勞動者的教育水平或者說人力資本構成明顯高於農業,優質資源總是從農業流向工業、服務業,這必然導致農業生產率相對滯后,這其實是世界各國的普遍規律。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已達到一定的台階,尤其是糧食產量保持了10多年的豐收,農業數量增長放緩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影響並不大。然而,在需求持續升級的當下,農業經濟表現出來的突出問題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性矛盾:低端農產品過剩,但高品質農產品供給不足,奶粉之類農產品大量進口,有些品類農產品甚至完全依靠進口﹔土地規模化應用比重低,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不高,環境代價過大,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相關社會誠信問題十分顯著等等。

  造成我國農業結構性矛盾的原因眾多,從根本上來看,是過去比較多地注重數量而非關注質量的結果。比如過多地關注是否連續多少年豐收,而未真正思考什麼叫豐收:是數量增長?還是質量增長?抑或是收益提升、環境改善?隻有將農業發展的目標從數量目標向質量效益目標轉變,發展模式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化、規模化增長轉變,才能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

  當前,中央和全社會都關注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問題。誠然,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進城務工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日益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增長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產品消費大國,農業經營依然可以為農民增收提供廣闊的空間。然而,在我國市場發生的農民豐產不豐收、“谷賤傷農”現象,很大原因在於農業質量不高,農產品總體價格水平相對較低。過去的2016年,我國農民就遭遇了糧食豐收、糧價下跌的困局。提高農業的發展質量,調整優化農產品結構、品質結構,提升農產品的品牌價值,雖然從數量上看或許沒有增長,但農產品價格可以提升﹔而且由於數量不增,從供求的角度來看,也有利於價格上漲,進而有利於農民增收。

  提高農業質量不僅對農民增收有著重要的意義,對農村增綠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高質量要求高效率,高效率要求降低單位產出的資源環境成本。這就需要摒棄過去依靠大肥大農大水的資源消耗型發展方式,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引導,以科技為支撐,以改革為推動。

  以市場需求為引導,就是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調整農業發展結構,增加市場缺、銷路好、質量高的農產品生產,調減滯銷品種生產。就當前市場需求發展趨勢來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提升肉蛋奶供應品質,滿足消費者對優質蛋白的需求﹔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花卉、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改善消費者的飲食結構﹔實施標准化戰略和品牌建設,完善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讓消費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以科技為支撐,就是要通過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提升農業的技術水平和發展質量。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體系一直重點關注提高農產品產量,對農產品質量關注相對較少。今年一號文件提出,適應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新要求,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在創新方向上,應從注重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從注重糧食生產為主,向糧經飼統籌和大農業轉變﹔從注重農業種養為主,向種養加、資源環境等全過程全要素轉變。在創新重點上,在戰略必爭的農業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率先跨越﹔在受制於人的現代農業核心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技術跨越﹔在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技術領域實現集成跨越。

  以改革為推動,就是要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完善農業補貼制度,讓市場發揮積極作用,讓農業生產者真正成為市場經營主體,使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相匹配﹔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進入農業,激活農業生產要素﹔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吸引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新等政策措施,激發市場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責編:蔣琪、李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