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扶貧調研系列報道之一

如何穩定脫貧不返貧 河南光山戒虛拒躁精准施策

孫陽 李彤 蘇楠
2017年02月23日18:48 |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小字號

對於光山縣電子商務從業者張虹而言,俄羅斯小姑娘發布的“買家秀”至今讓她激動不已,從零認知到將產品賣到12個國家,張虹隻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而鄰村的楊長林正盤算著在縣城裡買房,讓老母親過上舒坦日子,今年以來他通過整理房前屋后荒山種茶葉、開發池塘養魚養鴨,預計明年收益能在20萬元。

楊長林、張虹只是光山縣百姓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作為“司馬光砸缸”典故的發源地,如今全縣84.6萬百姓正在用勤勞的雙手和朴素的智慧,砸開困擾他們多年的貧困桎梏。

發展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也是穩定脫貧不返貧的核心保障。近年來,光山縣立足自身條件,發展“房前屋后一畝茶,一塘肥魚一塘鴨”的特色涉農產業,立足電子商務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引導培育企業扶貧積極性,精准施策探索“穩定脫貧不返貧”。

一畝茶、一群鴨

因地制宜激發內生動力

“以前覺得去球了,現在我覺得日子重新有奔頭了”,今年48歲的楊長林是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村民,在與記者交流時,他富有地方特色的言語透露出溢於言表的欣喜之情。

上有老母、下有一兒兩女的楊長林以前是木工,年收入隻有3000-5000元,12年前妻子因病去世,痛苦和貧困讓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2015年,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工作在全鄉展開,經過本人申請、摸底調查、村民代表會議評議,楊長林被確定為貧困戶。“想脫貧致富,就要打起精神,尋找致富門路。”村干部的話,讓他記憶猶新。

光山縣農戶在利用房前屋后的荒地種植茶樹,增加收入渠道,改善家庭生活。

這一年,在村干部指導下,他與同鄉一起整理了30畝荒地,種起了茶葉。整地、施肥、鋤草、澆水,種茶雖不易,但楊長林幸運地趕上了國家扶貧好政策。“一株茶苗一毛五到一毛九的市場價,政府補貼一毛錢,一畝地財政還補貼600元,隻要肯付出,准能掙到錢”,去年年底楊長林摘掉了貧窮帽子,他告訴記者,加上承包的40畝魚塘,明年收入有望達到20萬元,“准備去縣城買套房子,讓老母親過上好日子。”

因地制宜、精准扶貧,光山縣開啟“村支部引導、貧困戶行動”的扶貧攻堅戰,在耕地分散、山坡撂荒的條件下,利用村民房屋周圍荒地種植茶樹,打造青山綠水,開展產業扶貧。如今,全縣發展茶葉24萬畝、油茶18.7萬畝,苗木花卉7.8萬畝,2萬多貧困人口受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與楊長林相比,文殊鄉杜槐村的甘平安則是基層脫貧攻堅的另一中堅力量。“在外打拼掙到錢,就想回來為老鄉做點事情,獲得認知感”,在廣州創辦外貿制衣廠致富后,甘平安返鄉投資123萬元辦起了金合歡光山縣麻鴨養殖基地。

光山縣文殊鄉杜槐村甘平安飼養的一塘麻鴨

“養殖麻鴨5萬多隻,年收入127萬元,帶動貧困戶28戶、84人從事麻鴨養殖,他們不僅可以脫貧,更有活兒干,有了職業尊嚴。” 在杜槐村一處水塘邊,秋雨伴著寒意襲來,但甘平安的言語中滿是暖意。據介紹,目前光山縣有麻鴨養殖戶4200余戶,1.2萬人從事麻鴨養殖業,產品遠銷廣東、福建等18個省。

“宜養則養、宜種則種,一村一品、一戶多業,要通過培育發展特色產業作為貧困戶脫貧的抓手。”在光山縣委書記劉勇看來,脫貧最終還是要通過貧困戶自身勞動,要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這是全縣整體脫貧的核心保障。此外,還要做好現代農業、振興工業、農村改革、城鎮建設、生態文明、三產發展、社會事業發展等文章,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學一把、干一場

從背著棉服走全國到點著鼠標賣全球

2015年以來光山縣舉辦貧困人口電商培訓班74期。

“作為全國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015年光山縣網銷收入超過20億元,當年‘雙十一’銷售收入9880萬元,2016年“雙十一”銷售收入1.2億元。現有各類網店5000余家,電商帶動7300余名貧困人口就業,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在劉勇看來,產業是基礎,電商是渠道,服務是保障。發展電商能夠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政府服務能力提升,這正是穩定脫貧的有力保障。

“光山縣是全國羽絨之鄉,羽絨是傳統產業,現有從業人員20余萬人,前些年我們是背著棉服走全國,現在是點著鼠標賣全球。”光山縣縣領導邱學明介紹說,預計2016年底縣內網上銷售羽絨服、棉服2500萬件,銷售收入30億元左右。目前北京、廣州等地已成光山羽絨服、棉服的生產基地,形成了縣外生產、光山銷售的產業鏈條。

針對農副產品,全縣開發各類網貨達50多款,篩選出“光山十寶”打造爆品。以紅薯為例,他表示,以前滯銷的紅薯用來喂豬,現在通過深加工將其制作成薯片、薯條、咸菜、快餐、酒等,產品經濟價值提高了十倍﹔“觀五玫”鮮桃通過注冊商標、設計包裝,網銷價格是9.9元/個,而前些年則是按堆兒賣。

在文殊鄉方窪村的村淘網點,店鋪貨架上擺放著多種土特產品。據工作人員介紹,當月通過網店共為村民買入電視、日用百貨等80余件產品,但近30天賣出的農產品數量很少。

“農產品受季節性波動較大,仍以線下銷售為主,線上銷售為輔,單純依賴知名電商平台或找市場機構代運營都不現實。目前,線上開店導流費等銷售成本,一定程度上已超過線下實體店運營成本。但未來的趨勢一定是線下往線上轉,誰調整的快誰就搶佔先機。”邱學明坦言,電子商務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貧困縣要在電商領域吸引消費者關注,還需不斷培育市場氛圍,為從業者提供學習環境。

貧困戶余君今年23歲,在培訓班中學習了“寶貝”發布、數據維護等電商知識。“上課免費,報銷交通費還管一頓午飯,培訓講的知識是自學很難接觸到的,有些技巧沒有老師教真不行。”縣電商辦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舉辦貧困人口電商培訓班74期,培訓學員700人,開店率90%,月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有200多家電商和物流企業吸納貧困人口就業。

劉勇認為,通過培訓的電商學員,是未來全縣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視野開闊、市場理念強。“培訓人才正是因為缺乏人才,目前消費者購物習慣已經轉向移動端,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還很缺乏。此外,由於農產品規模化、標准化弱,產品生產數量和質量也需要強化。”他說。

據了解,目前光山縣制定了鼓勵電商推銷特色產品、對接扶貧工作的20條意見,加快電商助力脫貧的步伐,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一對接、一引導

精准培育“產業扶貧”積極性

在光山縣槐店鄉,記者站在山坡上眺望萬畝油茶基地,綠的葉、白的花、紅的果,沁著淡香,令人心怡。同樣心情愉悅的還有在油茶地裡勞作的農戶,2016年4月槐店鄉晏崗村、陳窪村、大栗村等貧困村的216個貧困戶與河南省聯興油茶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精准扶貧合同,通過與企業對接,貧困戶收入有了切實保障。

圖為貧困戶在光山縣誠信實業公司務工的日出工憑証,每月按出工天數結算工資。

為充分發揮工業企業、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市場經濟主體的示范帶頭作用,光山縣在106個貧困村創新推行財政金融支持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新模式。

“扶貧是個系統工程,要充分調動市場機構的積極性才能走得長遠。目前,企業在貧困縣調研的多,項目落地的少,在精准引導市場主體參與扶貧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縣扶貧辦主任陳猛表示,光山縣摒棄了用行政手段僵化引導的方式,通過財政金融、產業扶持等方式,精准促進產業主動幫扶的積極性。

據介紹,光山縣通過金融貸款支持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給予5萬元額度信貸,將資金貸給有能力的市場主體,對接雙方簽訂協議,由市場經濟主體負責貸款、還款、承擔相應風險。市場主體依據協議優先安排貧困群眾就業,年勞務收入不少於5000元﹔不能提供就業崗位的,按照2000元每年每戶的標准直接補貼。此外,通過財政資金支持產業發展,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簽訂協議,按每10萬元帶一戶標准支付。

“我們還實行了黑名單制度。市場主體不履行帶貧或分紅協議的,納入信用黑名單,縣財政不再安排項目”,陳猛表示。

“公司基地建設產生了大批崗位需求,我們也需要資金和人力。通過‘產業帶貧’模式,今年與210戶貧困戶簽訂了勞動合同,依托油茶、苗木花卉等基地務工脫貧”,聯興油茶的一位負責人介紹說。

劉勇表示,目前縣內176家企業結對幫扶106個貧困村,建檔立冊、挂賬銷賬,點對點、人幫人協助貧困戶精准穩定脫貧。縣裡堅持“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調動企業積極性,帶動貧困戶穩健增收。

“以往招商引資更注重在用地基建、減免稅收等方面,贏得企業方面的青睞,但傳統的方式已經難以操作實施了,需要在物流補貼等方面精准施策,培育產業扶貧的積極性。”他說。

(責編:李彤、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