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拉尼娜為何沒帶來冷冬

谷 夏
2017年02月20日08:20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拉尼娜為何沒帶來冷冬

  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北極熊的生存備受威脅。 (資料圖片)

  在拉尼娜狀態接替厄爾尼諾入駐赤道中東太平洋后,專家曾表示,受拉尼娜的影響,2016/2017年的冬季,特別是到冬季后半段,有很大的概率將暫別暖冬,實現寒冬陣營的大逆轉。但是經歷了這個冬天后,“冷基調”依舊未佔據主流,暖冬風格持續。拉尼娜如何影響氣候變化?說好的“劇情”大逆轉怎麼沒實現?氣候變化以暖冬的方式要告訴我們什麼?

  拉尼娜慣用“高冷”技能

  2016年,全球的天氣氣候經歷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連番轟炸。繼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在去年5月份結束以后,海溫迅速發生了逆轉,8月份時,國家氣候中心宣布進入拉尼娜狀態。

  氣候專家密切關注的拉尼娜究竟是何方神聖?它和厄爾尼諾是什麼關系?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周兵介紹,從科學意義來講,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冷的現象。如果說厄爾尼諾是“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熱情小子,拉尼娜就是“高冷公主”。拉尼娜往往和厄爾尼諾交替出現,通常在厄爾尼諾結束的一段時間之后,相伴隨就會進入拉尼娜狀態,從而完成一個由厄爾尼諾向拉尼娜的循環過程。拉尼娜所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也是一個相反的效應,但並不是完全對應的。

  如果對近13次拉尼娜年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大多數拉尼娜年冬季氣溫都偏冷。如2000年的“拉尼娜事件”導致2000年至2001年冬季東北、華北地區氣溫明顯偏低﹔2008年初,南方出現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也是拉尼娜惹的禍。

  但偶有例外的是1998年至1999年冬季,同樣經歷了超強厄爾尼諾轉拉尼娜,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卻明顯偏高。專家解釋,這主要是因為上世紀80到90年代,我國氣候變暖速率非常快,1998年又是一個厄爾尼諾年,疊加效應讓整個大氣增溫迅速,因此到了冬季,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造成的暖背景並沒有消退,拉尼娜產生的降溫不足以改變大的氣候背景下的升溫效應。所以,1998年至1999年冬季繼續維持暖冬狀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說,“歷史上,拉尼娜年裡面有4個拉尼娜事件持續了3年,其他的大概都是一年左右。從時間看,拉尼娜可以造成一年、兩年的冷,甚至可以造成三年的冷”。

  由於拉尼娜慣用“高冷”技能,遇上冷冬成為大概率事件,而這也與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模式及統計方法早期的預測相一致。可是,這次在拉尼娜誕生4個月后,形勢悄然改變。2017年2月7日,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結果,2016/2017年冬季拉尼娜事件確認未能正式形成,未能達到連續5個月的基本判定指標,冷水過程最終止步在拉尼娜狀態,“冬季可能偏冷”出局。

  信風弱上演“釜底抽薪”

  專家介紹,拉尼娜的原動力是信風和冷水。信風使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這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引發拉尼娜現象。

  這次拉尼娜本欲在影響氣候方面“大展拳腳”,無奈原動力太弱,“高冷公主”雖有諸多不甘,但“釜底抽薪”之下還是漸成奄奄之勢。周兵分析,由東吹向西的信風太過“虛弱”,導致冬季拉尼娜所乘之風並不給力,使東太平洋的冷水上翻不足,致使拉尼娜持續“低迷”。

  一方面是信風“不成器”,另一方面全球變暖則再援手暖水事件,尤其是全球海表溫度的變暖趨勢十分明顯。周兵說,2016年氣候變暖的腳步要比以往更快,最新的全球氣象資料分析表明,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連續3年創新高,剛剛過去的2016年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年。這種情況下,北極地區的大量海冰融化、人類活動的加劇都讓全球增暖的幅度增大。而地球系統中盈余的熱量都跑到哪裡去了呢?答案是海洋,在大氣增熱隻有6%至7%的情況之下,地球系統93%的盈余熱量都跑進了胸懷寬廣的大海。

  這樣一來,暖水事件就比較容易達標,冷水事件則很難出現。數據顯示,50年之前,歷史上發生“拉尼娜”的次數明顯多於“厄爾尼諾”,而近50年來,暖水事件一直在增多,相應的冷水事件則在持續減少。這導致近年來拉尼娜事件與厄爾尼諾形成不對稱性。

  拉尼娜勢力較弱,原本利於冷空氣南下的她,沒有發揮出“實力”。因此,這個冬天出現南下冷空氣不多、風無力的狀態,這也間接導致了霾天氣的加重。

  不過,除了拉尼娜影響外,整個冬季是否偏冷,還要看北極冷空氣影響,這和北極海冰、歐亞積雪、中高緯度環流演變直接相關。氣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錯綜復雜的,常常是各種氣候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東亞冬季風偏弱、冷空氣過程偏少、影響范圍偏北等因素,都直接讓冷冬借助拉尼娜之勢的“復興之路”未能成行。

  變暖是氣候不能承受之重

  雖然冬季變得沒那麼冷了,對大多數人而言,棉毛褲已經好多年沒穿過了,但是如果這種變化持續下去,有一天終將成為“溫暖的殺手”,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公報表明,2016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比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高出0.83℃以上,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各國氣候數據顯示,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其中,俄羅斯北部的鄂畢河河口和新地島附近地區的氣溫比常年高出6℃至7℃﹔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等地的氣溫偏高3℃以上。海洋升溫致使南極和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縮減嚴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已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警示線,甲烷濃度也飆升破紀錄。

  在全球最暖年的背景下,2016年我國氣候異常,呈現暖濕格局,氣候年景差,氣象災害重。國家氣候中心數據統計顯示,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81℃,僅次於2015年和2007年﹔平均年降水量730毫米,較常年偏多16%,為1951年以來最多。

  據專家觀測,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影響下,北極同樣也在變暖。而且,北極變暖的速度比其他地區要快一倍。這導致北極的海冰快速融化,特別是在冷空氣發源地的巴倫支海和喀拉海地區,情況更加嚴重。

  全球變暖對地球生態系統最大的威脅在於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消失。“氣候變暖將使我們的生態環境遭遇嚴峻考驗。在過去二三十年裡,大部分動植物品種已經逐步適應了偏暖氣候,如果遇到突然而至的冷氣候,可能讓他們無法適應,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生態系統會受到很大威脅。”丁一匯介紹,“在2008年經歷冷冬時,在長江以南的大片森林死亡就是這個原因”。

  極端氣候容易導致病菌泛濫繁殖,危害人類健康。例如,去年夏天西伯利亞地區因異常炎熱導致凍土層融化,此前封鎖在凍土下的炭疽杆菌被釋放出來,導致俄羅斯一些地區暴發炭疽疫情。

  氣候變化同樣會干擾國民經濟的正常秩序。不管是氣候偏冷,還是高溫熱浪盛行,都會對電力供應帶來巨大的挑戰,如果不能很好應對,就有可能影響國民經濟。丁一匯表示,每一次厄爾尼諾年和拉尼娜年時,基本上電力使用都會多次達到高峰,電網中斷風險變大,從而導致大面積停電,這種情況在美國冬季經常發生。

  甚至連霧霾的增多也與全球變暖有關。由於氣溫持續攀升,我國京津冀地區的平均風速和最大風速都有減小趨勢,發生靜穩天氣的概率增高,不利於污染物擴散。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對此頗為感慨,“從前冬天是北風呼嘯、寒風刺骨,天氣預報經常說有來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亞高原的強冷空氣南下帶來大風。但現在很少能聽到這種預報,所謂‘一九二九冰上走’的情況也基本不復存在。風少了、不冷了,霧霾就沒那麼容易散”。

  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表示,目前全球變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一方面,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加熱了熱帶中東太平洋的海水,這些熱量通過能量擴散的方式影響其他區域氣候,相當於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又加了一把火﹔另一方面,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所認定的那樣,人類活動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現在正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時機,也是轉折點。如果不採取措施,將會有很嚴重的后果。專家表示,如今人們面臨的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怎樣做”的問題,應通過轉型發展應對氣候變化。

  (文/谷 夏)

(責編:蔣琪、李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