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拜年套路少了 發現問題多了 解決力度大了

【干部狀態新觀察】新春慰問 不玩虛的

喬 棟
2017年02月03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春慰問 不玩虛的(干部狀態新觀察)

  變味的“慰問”,今年不搞了

  本報記者 喬 棟

  “要慰問一個人,我們得事先找好三個人備著。”說起此前的春節慰問,一位在鄉裡工作的基層工作人員很是感慨,“慰問之前,上面會先打電話通知,要求找特定的慰問對象,我們再根據要求,找到這樣的人,一般來說是‘1︰3’。”通過新春走訪,記者了解到, 以往一些地方在新春慰問群眾的時候,大多有老“套路”。

  “在挑選慰問對象的時候還要注意,‘上訪戶’、特別困難的群眾需要回避,還得注意挑選幾個表達能力比較強的人,以方便和領導交流。此外,有的村裡人為了能得到500到1000的慰問金,會找人說情,想方設法讓領導去‘慰問’。”

  然而,今年春節,這個位於中部某省的小縣城,縣委大院裡顯得很冷清。

  “前些年,春節前和春節期間,縣裡的領導干部慰問群眾和在崗工作人員,是‘保留項目’,是一定要走一走的‘程序’”。一位在當地縣委辦工作了多年的工作人員說:“但是從去年開始,這些春節前和春節期間的慰問活動大為減少。”

  該縣主要領導在談及春節慰問時說,“慰問的過程,其實也是接觸了解干部群眾生活的過程,本意是好的,但有時沒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尤其是被“安排”的慰問,很容易流於形式。縣領導班子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了解不到實際情況,‘走過場’的慰問,不如不做或少做。”

  “春節慰問雖然少了,可工作必須要做在平時。”該縣某主要領導說,“去年我們縣基本實現‘第一書記’全覆蓋,這些駐村干部常駐基層,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為縣委縣政府提供決策參考。此外,為了減少‘安排好’的慰問,平時我也會進行一些不提前‘打招呼’的基層走訪。”

  大年初四,縣委大院裡,各個部門的值班人員,包括縣委班子值班領導,都在辦公室整理文件或部署工作。“春節期間去看看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是應該的,需要給他們送去鼓勵和認同。但對變味的‘慰問’,盡量還是少一點。”這位領導說。

  拜完年,回去就開辦公會

  潘俊強 於志君

  “高鐵路過的地方,一些村庄需要征地和拆遷,希望進度上能再快一些。”大年三十,看到前來拜年的山東濰坊市寒亭區寒亭街道黨工委書記葉增明,濟青高鐵項目部經理李斌開門見山。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全力以赴。”葉增明笑應,“你放心,濟青高鐵是全省重點建設項目,區裡也要求我們全力支持。隻要你們有困難,我們保准協助解決好!”

  過年期間,濟青高鐵寒亭段的技術施工人員依然留守在這裡,加班加點。

  速度快是高鐵最顯著的標志。高鐵的建設,速度同樣重要。“速度”之問,不僅是項目建設方開年的心頭大事,更是新一年街道工作的一大難點和考驗,葉增明說:“我們的工作是‘打前站’,就是協調解決好高鐵建設中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拆遷倒地、道路建設、用電等一系列問題,確保高鐵順利施工。”

  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匯源路、匯鑫路等4條村級路,是周邊4個村、4000多群眾出行的道路,也是高鐵施工車輛的必經之路。那些來回穿梭、轟轟作響的大型施工車輛,對村級道路的損壞可以想象。高鐵建設方倒也痛快:工程完工后,我們出錢重修!但群眾最講實惠,他們不期盼未來路多好,隻在乎眼下路好走。了解到這個情況后,街道立即派出工作組,逐村逐戶地做工作。動之以情地講明舍小家顧大家的意義,曉之以理地告訴大家未來高鐵建成后帶來的便利,僅用三天時間就爭取到絕大多數群眾的理解支持,也讓走過南闖過北的高鐵建設方豎起了大拇指。

  跟全國千千萬萬個基層干部一樣,葉增明的心頭也有個平衡點:既要干好工作,又得讓群眾滿意。從項目部拜年回來,正月初五一大早,葉增明就召集街道幾個主要領導,開了新年第一次“書記辦公會”。

  “今年高鐵建設我們是‘兩條線’推進。濰萊高鐵年后馬上開始的拆遷倒地等一系列工作,很多事還要像濟青高鐵那樣再過一次,既有經驗可借鑒,也有教訓可吸取,沒有什麼捷徑,隻有一步步扎實推進。”葉增明說。

  濟青、濰萊兩條高鐵穿邢家東庄村而過。“高鐵通了,但未來的邢家東庄村不能沒了。” 葉增明說,今年街道將優先考慮類似邢家東庄村這些村庄的改造,用足用活爭取到的棚戶區改造政策,努力做到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與改善群眾居住環境“雙同步”。“高鐵建好,村民生活更要好。”

  摘窮帽,書記現場出點子

  本報記者 張 文

  兩層高的新居,粉刷一新的牆壁在陽光下格外耀眼,院壩掃得干干淨淨,大紅燈籠挂上門檐,屋內則鋪滿了锃光瓦亮的地板磚。

  而幾年前,這裡的土坯房下雨就漏,豬牛圈挨著正房,一到夏天臭死人。

  正月初三,四川巴中市巴州區區委書記張平陽來到該區水寧寺鎮龍台村村民李國成家拜年。

  對龍台村這個典型的深山貧困村,張平陽印象非常深刻:爛泥路、土坯房,村民們在黃土地裡刨食,“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遠遠不能滿足脫貧需要。

  “這裡2014年底的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還不到2500元吧?”聽了張平陽的發問,李國成欣慰地說:“幸虧有駐村干部幫忙,隻用兩天就辦到了無抵押、無擔保、政府貼息的5萬元扶貧貸款,用這筆錢買來生產資料到合作社入了股,去年收入已6萬多元,還搬進了政府補貼修建的‘巴山新居’新村定居點。”

  自從區裡開展統籌扶貧,如今龍台村3米多寬的水泥村道四通八達,成片的核桃園、規模化的巴藥基地、年出欄萬余隻的生態土雞等特色產業正加快發展,90余戶統一規劃的“巴山新居”也已竣工。目前84戶貧困戶已超過六成住進新居,預計今年能全部脫貧。

  “新居搬遷要尊重百姓意願,更要注重后續發展。”張平陽邊聽邊囑咐隨行的村干部。

  “書記說得對!新居住著挺舒服,關鍵是咋跟致富挂上鉤?”剛好來串門的村民張仕誠忍不住說:“咱不能住著新房子,還戴著窮帽子。”

  “仕誠老頭真不知足,去附近的核桃園、中藥基地打打零工不就行了?”有的村民插話說。

  張平陽趕緊擺擺手:“扶貧關鍵是扶志氣,有志氣早日摘掉窮帽子就是好樣的!其實辦法就在眼前。” 張平陽告訴大家,龍台村生態環境好,又地處深山,每戶村民的新居隻要騰出兩三間客房搞農家樂,生意一定不錯。“回頭區裡研究一下政策,爭取資金統一打造農家樂風貌,結合你們村的種養殖業搞採摘和鄉村游,一定火。”

  “挪窮窩得和興產業相結合,要改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張平陽的幾句話像一根火柴,把在場村民的斗志“點燃”了,大家議起農家樂的規劃:“我們村干部回去擬一個規劃,農家樂的特色、經營模式爭取統籌打造!” “我家兩層新居至少能騰出兩間客房,還可以辦農家宴!”……

  “常聽駐村干部說,現在脫貧工作是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這就是金點子啊!”書記走后,一直沒怎麼說話的李國成依然興奮著。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03日 11 版)

(責編:李彤、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