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吉林省前郭縣種糧農戶調查:種植調結構,農民咋盤算?

本報記者 祝大偉
2017年01月25日16: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種植調結構,農民咋盤算?(改變中迎來新一年②)——來自吉林省前郭縣種糧農戶的調查

  劉中杰(右)查看他種植的綠色大米的品質。

  段永岐攝

  從長春市往北,經過農安縣到達鬆原市前郭縣,一路高速,兩旁裸露的庄稼地一望無際,灰蒙蒙一片。沒有了冰雪千裡的壯觀景象,這裡似乎還在延續去年夏天的干旱。

  農安縣和前郭縣緊鄰,位於吉林省玉米主產區,都是響當當的產糧大縣。眼下,快到農歷新年,農民盤點著手頭的收成,也盤算著新一年的生產。

  受玉米收購政策調整的持續影響,這個冬天,農民心裡在琢磨啥?記者來到前郭縣農戶家一探究竟。

  玉米改土豆,1垧地純掙1.5萬元

  “今年玉米種‘哭’了。”在前郭縣王府站鎮,記者見到了種糧大戶孫守峰。孫守峰經營著守峰農業機械農民專業合作社,去年種了126垧(1垧等於15畝)地。

  趕上干旱,去年他種的100垧玉米減產不少。其中,40多垧地有灌溉保証,收了50多萬斤,其余的地一垧也就收個3000來斤。孫守峰算了算賬,1垧地租金6500元,化肥農藥等費用4500多元,而3000斤玉米才賣1400多元。

  “1垧地就產那麼一小輪子車玉米,玉米棒小,粒也跟著抽抽,不值錢。”孫守峰說,收下的玉米4角7分錢一斤賣出去的。

  在他看來,正常年景,100垧地產200萬斤糧不是事兒。去年,孫守峰隻收了70多萬斤玉米。又趕上收儲制度改革,玉米減產又降價,孫守峰維持收入壓力不小。

  “前幾年,玉米行情好的時候,攢了些家底。近兩年,收成不好,價又低,家底基本全搭進去了,再種地就得靠貸款。”

  “種玉米,吃了苦頭,但也有些技術上的甜頭。”在旱情的考驗下,孫守峰體會到了近幾年免耕新技術的成效。“秸稈全部覆蓋地表,就算是趕上夏旱,咱們家的苗也要好於其他家。”

  “僅免耕一項技術去年就推廣了45萬畝。”前郭縣農業局農業科科長趙士英介紹,近年,縣裡繼續實施大壟雙行栽培模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玉米螟等新的栽培方式,讓農民嘗到了甜頭。

  “玉米賠了,好在種了20多垧地的土豆。”孫守峰慶幸道,2015年130多垧地全種的玉米,去年著手調結構,他選擇了種土豆。

  1垧地的土豆產量在7萬斤到9萬斤之間,孫守峰的土豆,大點的賣到3.5角一斤,小點的賣到3角一斤。

  “1垧地能純掙1.5萬元。后期,土豆價又漲了。”他有點遺憾自己賣早了,“種土豆也是全程機械化,而且是訂單種植,不用擔心銷路。”

  普通改有機,綠色大米香飄千裡

  前郭縣吉拉吐鄉七家子村,54歲的農民劉中杰去年跟著村裡合作社種了兩垧多地綠色大米。

  “這大米口感好,純綠色,蒸的飯那真是香飄千裡啊。”劉中杰感嘆道,合作社提供種子、有機肥料,啥時候下肥、洒藥,全都按照要求走,經過檢測合格的大米合作社統一回收。

  以前種水稻,1垧地光底肥就得1000來斤。“連肥帶藥,一年得整個5遍。”他說,背著幾十斤的農藥,一家三口在泥裡來回走,不停重復洒藥這一個姿勢。

  如今,種綠色大米,有機的底肥1垧地才上600斤。“綠色種植,上肥、洒藥總共就3遍,而且全都是有機的。米好,還省了不少勞力。”劉中杰說。

  七家子村緊鄰鬆花江的灌溉水渠,旱田改水田改得早。如今,村裡旱田幾乎都種了花生,水田轉向了綠色有機。

  綠色種植,有啥甜頭?劉中杰拿賬本來說話,“1垧地,傳統種植大米收成1.8萬多斤,好的時候2萬斤,收購價一斤最高也就一塊五毛錢。而綠色種植,米的品種好,產量雖然低點隻有1.6萬斤,價格卻達到一塊八毛錢一斤。”

  在投入成本差不多的情況下,綠色種植,讓劉中杰一垧地多收入2000多元。

  “朝著綠色有機奔,沒錯。”他說,可是自家的地塊碎,整合不到一起,大機械施展不開手腳,綠色有機沒法子全鋪開。

  劉中杰最顧慮的是:“綠色大米咱合作社有品牌,有條件鑒定,好米直接走市場。可品牌還不夠響,這有機綠色米的需求量有限啊。”

  “咱農民看收成,既產好米,又有好收入,干著自然來勁。”他說,對於個體農戶來說,卻更願意種普通大米,高肥料、高農藥,保証高產量。“咱要是直接對著收糧的經紀人,就算種出好米,人家也不認,賣不出價,農民哪有積極性啊?”

  種糧也種花,多品種謀劃高利潤

  “兩棟大棚領了3982元的補助。如今,惠農政策沒的說。”快過年了,又領到一筆不小的錢,劉中杰一家挺高興。

  “咱這薄啦地兒,就適合種花生。”老劉也沒咋琢磨,去年開春種完水田,又開始種旱田。不過受旱情影響,他家的3垧地花生質量不咋好,也沒賣出太好的價錢。“不掙錢也沒賠錢,比種玉米強。”老劉挺知足。

  “去年開春種地,就聽老師說,全年降水和往年相當,但是有推遲。真准。”劉中杰談到去年在農業技術推廣學校的培訓經歷,想著今年開春再聯系農技老師學習。

  老劉家的旱田處於半山坡,周邊沒有水源,種花生也是“靠天給收成”,下場雨等於澆一遍肥。“咱農民願意投入,有了灌溉保証,不就有了收成嘛。”但苦於旱田周邊條件實在惡劣,他至今沒找到水源。

  “不種玉米,少包地,得走高端、高利潤的路子。”孫守峰是種地能人,有頭腦。如今,他簽訂了種植觀賞菊花的單子,直接出口。

  “1垧地上能扣7棟大棚,種菊花純收入20多萬,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孫守峰說,今年打算種15垧地菊花,另外再租地種點兒利潤可觀的藥材。

  “對於普通農戶,種地頂不上打工。大伙也都在琢磨這地種不種,該咋種。”孫守峰說,可他得帶著合作社闖路子,“我先試試看,行了再讓社員們上。”

  去年一年,種糧大縣前郭縣發力調整種植結構,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483萬畝。其中,玉米293萬畝、水稻110萬畝、雜糧雜豆24.5萬畝、瓜菜等經濟作物50萬畝,形成了南部優質玉米、中部優質水稻、北部棚膜瓜菜、西部雜糧雜豆四大農作物種植格局。與此同時,還打造了一些特色鄉鎮。例如,八郎、長山等鄉鎮,棚膜瓜菜成為農民增收的渠道。“全縣棚膜瓜菜去年上半年實現產值0.9億元,同比增長11%。”趙士英說。

(責編:李彤、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