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南菜北上”遇賣難新利潤空間在哪裡?

操戈鄧衛哲
2017年01月10日08:18 | 來源:農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南菜北上”遇賣難新利潤空間在哪裡

  近日,浙江省溫嶺市街頭村農民程金憑夫婦在無土栽培的溫室大棚裡採收蔬菜,營養箱裡栽培的蔬菜因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熱銷溫州、上海、廣東等地。      金雲國李錦攝

  閱讀提示:數據顯示,我國的設施蔬菜面積已經超過了6000萬畝,年產量接近3億噸,為我國蔬菜的季節性均衡供應提供了強大的保障。當北方的“冬閑”變成了“冬忙”,海南、廣西等地“冬季菜籃子”的地位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當“南菜北運”的市場受到沖擊,冬季南菜新的市場陣地在哪裡?請看本報記者從海南發來的報道。

  本報記者操戈鄧衛哲

  2017年元旦前,三亞市崖州區的4000多畝黃瓜剛上市就賣不出去了,價格低到150塊錢一車沒人要,甚至有農戶讓人摘去喂牛喂羊,隻要免費拉走就行。在當地政府多方邀請客商,採取補貼運銷等措施后,市場價格回到7毛多一斤,但菜農仍難收回成本。

  這幾年,海南冬季瓜菜價跌滯銷的現象愈發頻繁,農民也越來越摸不清市場規律。如何把准市場需求,跳出“豐產不豐收”的怪圈,成了海南農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困境:與內地大棚菜撞了車

  據三亞市農業局分析,此次崖州區黃瓜滯銷的原因,一是今年海南天氣好、氣溫高,普遍增產豐收,畝產達到七八千斤﹔二是內地大棚黃瓜同期上市,由於海南運輸成本較高,客商大幅減少。

  “十年前,每年12月到次年5月,內地基本沒啥菜,海南不管種什麼都好賣。”來海南從事瓜菜種植和運銷多年的海南新發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新成坦言,誰都知道冬季種菜掙錢多,在冬季高菜價驅動下,內地大棚蔬菜面積逐年增加,海南冬季瓜菜的“空檔期”被不斷壓縮,優勢逐漸變弱。

  李新成稱,根據北京新發地市場統計,除海南外,國內冬季瓜菜產區還有廣東、廣西、雲南、福建以及山東、安徽、河南等地,大棚設施將內地秋季瓜菜的上市期延長至次年2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內地對海南冬季瓜菜的需求。

  調整:種植要跟上消費口味新需求

  “除了‘空檔期’被嚴重壓縮外,品種重合的沖擊更大。”李新成說,除了聖女果、豇豆、苦瓜、絲瓜、哈密瓜、西瓜等光熱需求較高的品種外,辣椒、黃瓜、茄子等大路貨品種內地設施大棚幾乎都可以種植。

  在同一品種、同等質量的情況下,遠離銷地市場、運費較高,便成了海南冬季瓜菜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再加上海南勞動力等生產成本普遍高於內地,市場銷售價格上更是沒有優勢。

  據測算,以運到北京為例,海南一斤瓜菜的運輸費比廣東普遍貴1毛,比廣西貴2毛,華北、東北等地更是沒法比﹔種植成本方面,海南人工一般每天150元左右,由於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pH偏低,施肥成本較高,每斤瓜菜生產成本又要高出近3毛錢。

  雖然海南冬季瓜菜幾乎年年都有滯銷,但記者發現並不是單個品質全部滯銷,像今年只是普通黃瓜賣不出去,水果黃瓜卻供不應求,還有前年的厚皮辣椒無人問津,薄皮辣椒價格卻高出近十倍。

  可見,品種老化及同質性,是海南瓜菜闖市場遭遇“刻舟求劍”困境的主要原因。海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黃正恩此前接收媒體採訪時稱,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口味的改變,瓜果蔬菜的品種大約五六年會更新一次,而海南很多農戶種的是10多年的老品種。

  越拉越多的海南農戶認識到,海南冬種瓜菜單靠自然氣溫優勢便可獨佔市場的時代已過去,必須在熱帶特色品種上下功夫。

  出路:別人種不出的才是賣點

  新發地在海南有1萬多畝種植基地,除了保障海南常年蔬菜供應外,也種植部分北運冬季瓜菜,但基本沒有滯銷。李新成說,每年冬種開始前,公司就會派人去摸清各地冬季瓜菜的種植面積、品種及上市期等情況,綜合分析后再合理規劃種植品種及面積,而這些單個農戶根本無法做到,政府和企業也隻能引導農戶種植,無法強制約束。

  “新品種推廣慢,症結在農民害怕銷路。”海南農業科學院瓜菜研究所所長肖日新坦言,海南農民需提高接受新品種的勇氣和意識,不要等到外地種的最新品種賺了錢,再開始種植,沒有競爭優勢,抗風險能力就會弱。同時,也需要農業龍頭企業帶動。

  據了解,海南新發地今年從法國、印度等地引進了聖女果和茄子新品種,專供內地高檔西餐店,在政府扶持下,集中育苗低價銷售給周邊老百姓。李新成說,按目前銷售價格技算,每畝純收益不低於5000元。

  “任何一個新品種瓜菜推向市場,都需要時間去培育市場,而海南瓜菜銷售主要依靠外省收購商,雙方還沒有形成良性互動。”肖日新認為,海南需要像新發地這樣既有市場資源,又有種植技術的農業龍頭企業來引領帶動周邊農戶種植新品種,真正發揮海南熱帶氣候資源優勢。

  近年來,在海南各地政府及農業企業努力下,涌現出陵水聖女果、屯昌苦瓜、萬寧西瓜、三亞芒果、樂東哈密瓜等一批市縣特色高效農業品牌逐漸走上正軌。

  2016年,陵水縣提蒙鄉村民黎曉麗,按照GAP國際良好農業規范標准種植的10畝聖女果賺了20萬元。仔細分析,不難看出市場銷售行情較好的這些農作物品種均是對光熱資源要求較高的品種,內地大棚設施很難產出同等品質的產品。

  黃正恩認為,運輸成本貴不應成為海南農業過不去的坎,應該充分發揮熱帶氣候和生態優勢,在綠色生態上做文章,全力打造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向標准化生產要質量,向品質要效益,而不是一味追求規模和產量的增加。

(責編:李彤、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