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四川省羅江縣整合扶貧資金,建起26個“造血”式產業園

產業咋運行?讓貧困戶穩定脫貧不返貧

本報記者 劉裕國
2017年01月09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貧困戶穩定脫貧不返貧

  迎著冬日暖陽,走進四川省羅江縣新盛鎮金鈴村扶貧產業園,隻見地壟邊一筐筐青菜裝上卡車,一張張臉樂開花……園區裡忙碌的菜農們說:“這裡勞務有收入,年底有分紅,再不擔心以后返貧了。”

  羅江縣提出,到2017年底36個貧困村整體脫貧。如何實現穩定脫貧,確保以后不返貧?“脫貧攻堅,產業是根本。”羅江縣探索整合扶貧資金,建立26個“造血”式產業園,覆蓋貧困人口5200多人。如今,一個個園區生機勃勃,托起貧困村脫貧奔小康的希望。

  錢往哪裡花?

  資金集中打捆,建設貧困戶自己的產業園

  羅江縣10個鄉鎮,80%位於淺丘地帶,農村貧困人口多,扶貧難度大,錢該怎麼花?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慧覺鎮先行探路,利用扶貧資金,在龍王村流轉260畝土地,率先建起了全省第一個貧困戶自己的產業園,集中發展貴妃棗,變“輸血”為“造血”。

  慧覺鎮副鎮長張述勇坦言:“以前扶貧,干部給貧困戶買種苗、送畜禽,往往是一廂情願。貧困戶要麼缺勞力,要麼沒技術,種不好、養不好,很難取得預期效果。如今扶貧資金打捆,集中起來干大事,有了實實在在的脫貧產業,群眾才會歡迎。”

  張述勇說,慧覺鎮的3個貧困村,目前全部建起了扶貧產業園。

  “扶貧資金一次投入,產業可以長期發揮效益。”龍王村黨支部書記王大成說,村裡的貴妃棗兩年后就能挂果,預計年產值能達到130萬元。

  新盛鎮金鈴村三組村民蘭明珍,如今成為扶貧產業園的工人,每天種菜、除草閑不住,她說:“沒想到這麼大年紀還能找到活干,每月能掙2000多元,年終還能分600元紅利,生活不再發愁了。”

  羅江縣整合220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打捆使用。扶貧產業園在全縣推開。首先選准產業,從扶貧項目庫中選出項目,然后請專家論証、評審,按照產業發展的適應性、技術要求和市場前景統一規劃。

  扶持精准。縣裡將農田建設、水土保持和農村道路建設等項目整合進產業園區,提高政策扶持的綜合效能。

  精准實施。扶貧產業由鄉鎮引導,村“兩委”組織,專業合作社領頭,貧困戶參與。目前全縣連片發展貴妃棗、春見橘、蓮藕、蠶桑等13個特色產業,26個扶貧產業園面積發展到3500多畝。

  產業咋運行?

  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民辦民管民受益

  產業扶貧並不容易。一開始,貧困戶顧慮不少:“錢投進去賠了咋辦?”“貧困戶分紅分不到咋辦?”……

  為解決產業園運行難題,羅江充分發揮“市場之手”作用,按照企業化管理運作,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設立產業園議事、監督機構,制定管理運行及利益分配等制度,促進規范化運行。

  走進金鈴村扶貧產業園,“黨旗紅,產業興,精准扶貧奔小康!”的標語格外醒目,“不知火”柑橘苗兩尺來高,果樹間青菜、青筍生機盎然。

  據介紹,這片產業園佔地300多畝,配套完善了道路、排灌溝渠等設施,集中連片種植柑橘、花生、蔬菜等作物,將全村37戶貧困戶全部帶到產業鏈上。

  “過去這個坡上雜草叢生,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現在變了模樣,處處果蔬飄香,成了咱農民致富的產業園。”金鈴村70多歲的貧困戶王建華說。王建華丈夫和兒子都已去世,她和孫女一起生活,平時忙完家務活,她總喜歡到坡上去轉一圈,因為孫女李曉青在園區上班,負責技術工人管理工作。

  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縣裡組建“土專家”“田秀才”農村實用人才庫,把能人大戶引入產業園,讓龍頭企業帶動園區發展。不少貧困戶感嘆:“不懂技術,有專家手把手教﹔擔心銷路,有市場訂單,這樣的產業咱干得踏實。”

  新盛鎮有15個村,其中13個是貧困村。2015年,鎮裡爭取上級扶貧資金360萬元,以村為單位,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採取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流轉等方式,在6個貧困村分別建立精准扶貧產業園,並成立以貧困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由貧困戶選舉合作社董事會、監事會,負責園區管理和運行。

  農業產業周期長,貧困戶短期收益咋保障?新盛鎮的扶貧產業園在主導產業建設培育期,根據市場行情,套種蔬菜、花生、黃豆等見效快的作物,充分調動貧困戶參與扶貧產業園建設的積極性。金鈴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范雲橋說,產業園採取“結對聯建”的方式與龍頭企業、農貿超市簽訂合作協議,實行訂單模式發展產業,最大程度規避了市場風險。

  收益如何分配?

  貧困戶變股東、有分紅,培育起長期“造血”產業

  蟠龍鎮海棠村7組的劉期平老人沒想到,最近好事接踵而來:先是村上建起扶貧產業園,成立雷竹專業合作社,自家1.97畝旱地入了股﹔再是作為貧困戶,全家5口人,按照扶貧資金入股,享有5股合作社的股份。

  劉期平患有氣管炎、肺心病等多種老年病,生活十分拮據。原本對脫貧無望的他,突然間像變了一個人,走起路來精神了許多。“每年都能有分紅,再加上打點零工,往后日子有奔頭了!”他說。

  2016年初,海棠村利用90萬元扶貧資金和全村800余畝土地,組建雷竹種植專業合作社,扶貧資金和貧困戶的土地同時佔有股份。也就是說,每個貧困戶至少擁有兩種股份收益。

  在慧覺鎮龍王村,32戶貧困戶也享受到同樣實惠。前些天,村裡精准扶貧產業園舉行分紅大會,套種在貴妃棗樹間的辣椒、茄子豐收了,除去成本,每股分紅450元,會場一片歡騰。

  產業扶貧點燃了脫貧希望。貧困戶周朝德說:“這次分到1000多元,妻子和兒子在產業園務工,最近還結了800多元工資,有了穩定收入,好日子在后頭。”

  羅江縣按照扶貧資金精准到戶原則,股權設置杜絕“一刀切”。根據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貧困程度,採取“151”模式確定貧困戶股權系數,貧困程度較重的按每人1.5股,貧困程度較輕的按每人1.0股權重進行計算,量化到每一個貧困戶,並發放股權証,股權不得轉讓、買賣、折現。

  同時,園區經營贏利時,扣除成本后按“721”比例進行分紅,即70%用於產業園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按股權進行分紅﹔20%作為風險基金﹔10%由村“兩委”用於需要臨時扶持的困難群體,這部分群眾沒有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羅江縣扶貧辦負責人說,通過財政資金量化折股到戶,建立可長期產生效益的產業園,實現了扶貧資金精准到戶的目標,收到了財政資金持續增值、扶貧對象滾動增收的雙重效益。

(責編:李彤、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