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一些大學生創業者:光鮮背后煩惱多

馬富春 劉緒婷 李韻迪
2016年12月09日08:3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些大學生創業者:光鮮背后煩惱多

  創業要素資源缺乏、雙創政策“看得到,摸不著”,長效、系統的創業指導缺少……這些制約成為大學生創業路上一道道難過的坎。

  喬衛齊2011年從蘭州大學核技術專業,在北京闖蕩兩年后,回到家鄉黑龍江明水縣,在一個叫對面城的小村庄,開了“對面小城”淘寶店。3年來,喬衛齊有創業的喜悅,也有各種預想不到的苦惱。

  2015年,蘭州交通大學大三學生王偉貞與朋友創辦了一家主營互聯網產品的科技公司。最初,他積極參加各類創業比賽,后來發現,獎牌拿了不少,項目孵化機會卻不多。他的另一個感受是,當下創業扶持政策多,但創業的日常指導難覓。

  與喬衛齊、王偉貞一樣,在蘭州高校,還有雷磊、鄧毓博等一批大學生創業者。他們發揮所學、銳意創新,在創業大舞台小有收獲﹔同時也在經歷各種成長的煩惱。

  要素資源聚集少,難奏創業交響曲

  “從沒有想到,找一個適合的電子商務美工是如此之難。”喬衛齊說。淘寶店需要美工,喬衛奇在當地打廣告招人,開出了能承受的最好待遇,但應聘者寥寥無幾﹔來應聘的又難以勝任實際工作。他感覺很無奈。

  無奈之下,他自己出學費,從村裡找年輕人送到培訓班培養。“但有些活還是要外包出去。”喬衛奇說,這無疑增加了成本。

  招人難,人手緊,雷磊也遇到過類似問題。2011年進入甘肅農業大學讀生物制品專業,雷磊卻對攝影攝像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愛好無人機影視。2015年,大四的雷磊和同伴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主營無人機相關業務。

  公司開展無人機測繪、環境監測、VR等項目,有時還會拍攝宣傳片。按正常業務流程,每一單業務都會先擬定初步方案,接著進行現場拍攝,最后再進行后期剪輯和修改,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但雷磊的公司由於人手不夠,項目運營和產品制作都是同一撥人在做,大伙兒干得很辛苦。

  “剛開始創業,能提供給員工的工資有限,在此情況下,找到志同道合,又有能力的伙伴的確比較難。”雷磊深有感觸地說。

  除了人力匱乏,創業要素缺乏,優質資源獲取渠道不暢也是大學生創業者面臨的現實困惑。

  2014年,鄧毓博辭去蘭州大學的教師工作,決定創業。在外讀書期間,鄧毓博發現,很多身邊的人都為吃不到正宗牛肉面而遺憾。從小在蘭州長大,他萌生了將牛肉面做成便攜速食的念頭。經過深思熟慮,鄧毓博選擇“下海”賣牛肉面。他將品牌注冊為“牛大坊牛肉面”,並採用網上銷售模式。

  品牌創立之初,公司產品銷量驚人,“上線不到兩個月,掙了近50萬元。”每天早上登陸客服賬號,持續不斷的提示音和數百條等待回復的留言,都讓鄧毓博無比欣喜。

  可輝煌並沒有持續很久,在當年春節期間,鄧毓博團隊精心打造的高端禮盒買家寥寥。“不能想當然地做決策,一定要基於深入的調研。”那段經歷讓鄧毓博感悟很深。

  創業初期,鄧毓博面臨以產品為主還是營銷為主的抉擇。一段時間,他將重心放在策劃營銷方案上,試圖通過營銷增加銷量,但好景不長,3個月后銷量出現下滑。“企業還是要做好產品,營銷只是輔助手段。”如今,對自己的創業項目,鄧毓博有了新的認識。

  鄧毓博經常到各地參加創業論壇,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想法,他也逐漸發現相比發達地區,西部創業者需要更多、更優質的創業資源。在他看來,地處西北,很多初創企業經營理念還比較落后,全社會創業資源也相對缺乏。

  “和更多擁有先進經營理念和營銷模式的企業交流合作,更有助於帶動西部創業者走得更好更遠,這正是西部缺乏的。”鄧毓博說。

  “短平快”式利好多,日常指導卻稀缺

  在完成多個網絡平台開發項目后,王偉貞參加了不少“雙創”比賽。“起初,參加比賽是為了獲取証書,但自主創業后,參加比賽更多是為了爭取項目得到支持和孵化。”王偉貞說。

  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他發現,參加比賽對項目發展實質性的幫助並不多,“往往是獎領了,獎金一發,也就沒啥事了”。

  除舉辦各種比賽外,蘭州也經常會舉辦各種主題的創客論壇、建立各種創客聯盟,給創業者搭建交流共享平台,但王偉貞還是覺得不解渴,“很多說法不切合初創企業實際,對項目孵化真正起的作用很小。”

  在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吳昊是周圍同學眼裡的“創業高手”。這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開過餐廳,還開過沙盤模型公司、咖啡館甚至眾創平台,創業經歷豐富。但吳昊坦言,“因為創業項目選擇失誤,走了很多彎路。”

  2015年,吳昊和他的團隊投資200多萬元,蘭州市的繁華街區開設了一家互聯網餐廳,希望嘗試網絡與餐飲的結合,突破傳統餐飲的模式。在這個互聯網餐廳中,顧客可以通過手機來AA制付款,還可以將飯錢分享給朋友,讓大家幫忙眾籌吃飯費用,或在朋友圈眾籌一盤菜的錢。“主要創意在於充滿樂趣的體驗消費模式”。

  但好景不長,由於理念過於超前,前來消費的食客並不多,餐廳很快關張了。“從沿海引進這個項目,隻想是個新鮮的餐飲模式,卻沒有考慮當地的消費習慣。”吳昊反思道,起初沒有開展市場調查,就盲目上項目,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自那之后,選擇創業項目時,吳昊更加謹慎,投資之前都要做細致全面的市場調查。“如果當初有人能指點一下,可能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其實,初次創業者非常希望能有導師指導創業,及時幫助解決創業中遇到的問題。吳昊深有感觸地說,近些年,各方面提供的幫扶多,但大都是“一錘子買賣”,長效的指導卻很少,“而這恰恰是初創業者需要的”。

  王偉貞也遇到了類似問題。2015年年底,王偉貞團隊在蘭州市安寧區注冊公司,並獲得政府提供的“創新型項目補助”,后入駐蘭州新區創業孵化大廈,又獲得創業扶持資金和辦公室支持。

  創業初期的幫扶給了王偉貞很多希望。但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對大學生創業者而言,更有用的是日常的創業指導。大學生創業往往剛開始有滿腔熱血,但之后日常運營中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加之創業的激情逐漸消退,往往對很多狀況應對乏力,因此更需要系統、全方位的創業指導。

  “現在創業環境還比較寬鬆,也有各種扶持政策,但創業的常規指導不多,很多東西都隻能自己摸索。”王偉貞說。

  政策資源須無縫對接

  雖然“雙創”政策不少,但很多大學生創業者感覺政策“看得見、摸不著”。

  創業初期,雷磊公司資金很緊張。為了降低成本,公司租了廉租房辦公,但廉租房沒房產証,無法辦理營業執照,更難以注冊公司。

  幾經周折,去年12月底,雷磊成功注冊了自己的公司,但由於資金不足,還是不得不放棄一些項目。去年8月,公司影視方面無人機應用項目需要啟動資金購買設備。雷磊找各種渠道籌集資金,都沒成功,最終隻能放棄。

  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倡導創新創業,作為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喬衛齊曝光率頗高,也得到了各種扶持。創業中,喬衛奇結識了很多從事農產品電商的同行,他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知曉創業政策,都能享受到扶持政策。“很多創業者不知道去哪裡了解雙創政策。”喬衛齊說,身邊很多想創業的人隻知道有政策,並不清楚具體內容,也不知道從哪裡獲取信息。

  雷磊說,創業的貸款都是自己跑下來的,從沒去申請優惠貸款,也不知道去哪裡申請。去年,雷磊公司准備做無人機的農業應用,后來因為貸款無門,資金跟不上,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

  “如何獲得創業貸款,什麼是具體渠道,做政策宣傳的時候都應該講清楚。”雷磊說,不光自己的公司有創業政策信息不暢問題,很多初創公司都有類似感受,“聽說有很多優惠政策,卻不知道具體如何辦”。

  “政策落實應該和底層的創業團隊做到無縫對接。”雷磊認為,現在信息發達,可以從各種渠道加大政策宣傳,同時,具體如何實施應形成攻略,這樣創業者更清楚明了。

(責編:李彤、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