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讓紅軍長征險道變成百姓致富通衢

王克
2016年11月07日08:40 |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小字號
原標題:讓紅軍長征險道變成百姓致富通衢

  冕寧、石棉、漢源、瀘定……人們或許只是因紅軍長征而知曉了這些西南縣域,“山高路險”則如影隨形。

  “紅軍到,亁人笑”,長征勝利80年過去,老區的人民群眾是怎樣的生活狀態?記者近日追隨先輩的足跡前往當地進行實地調研。

  “不一般”的發展式災后重建

  記者調研之日,恰逢四川汶川“5·12”、 蘆山“4·20”兩次地震災后重建攻堅之時,所到之處都能明顯感受到“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濃烈氛圍。與通常所見的“恢復生產生活”不同,沿線各地似乎都將重建工作的標准確定為更高層面的“產業轉型升級”,受災相對較輕的石棉縣還提出了“一般災區縣不一般重建”的“工作導向”。

  中共石棉縣委書記曾令舉是從省級機關下到基層的年輕干部,在石棉工作了5年的她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石棉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礦命名的縣,位於雅安、涼山、甘孜接壤地帶,全縣面積的98%是山地。“5·12”汶川特大地震時,石棉被國家確定為重災縣,“4·20”蘆山強烈地震時石棉也深受其害。震后幾年來,全縣規劃重建項目104個,4615戶農民住宅和1176戶城市民房已全面建成入住,但石棉的“重建”並未就此結束,而是主動從“恢復重建”轉向“發展再建”。“我們正在按照‘出合格成品、建優質精品、見重建作品’的要求建設大渡河百裡金果長廊生態景觀帶、雅西高速生態景觀帶﹔北部生態觀光體驗區、中部文化探訪體驗區、南部避暑養生度假區﹔縣城核心發展區和百億循環經濟工業園,其目標是以新面貌、新城鎮、新產業、新生活全方位展現生態石棉、產業石棉、文化石棉、宜居石棉的獨特魅力。”曾令舉說。

  與石棉接壤的漢源縣按照“重建一個聚居點、帶活一片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指導思想整合項目資金,“因地制宜、產村相融”,著力打造“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旅游村寨、產業新村和凸顯彝族、藏族文化特色的彝家/藏家新寨。據漢源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鄧西瓊介紹,“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是縣委的既定方針。目前,漢源已建成甜櫻桃、紅富士蘋果、黃果柑、金花梨、伏季水果五大水果基地,早春、秋延、高山三大生態蔬菜基地和花椒、核桃兩大干果基地,形成了“百裡精品果蔬長廊”產業環線,成功創建花海果鄉國家4A級景區,雙溪桃源勝景、大田槿上梨花、清溪櫻桃溪谷、前域鶴舞田園和錦繡田園等一批田園景觀系統也已經打造完成。“新村變景區、民居變景點、果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漢源還借此成功舉辦了“中國龍舟公開賽”“全國技巧冠軍賽暨青少年錦標賽”等一系列大型文化體育活動,全縣鄉村旅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雅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姜小林認為,石棉、漢源等區、縣的“不一般重建”與中共雅安市委“打重建硬仗、補發展欠賬”的思想理念密切相關。把“重建”的重任看成是“補欠”的機遇和抓手,雅安有了綠色發展的“新引擎”。

  不讓老百姓空守綠水青山

  冕寧,涼山北部的山地小縣,生活著彝、藏、回、苗、蒙古等19個少數民族。冕寧歷史悠久,但為今人廣泛知曉還是因為紅軍——“長征”一詞便出自發布於冕寧的一則《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彝海結盟”更讓人津津樂道。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紅色老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但由於貧困人群廣、貧困程度深,脫貧解困仍然是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中共涼山州委常委、冕寧縣委書記劉俊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大自然給了冕寧十分寶貴的綠水青山,但誰也沒有權力叫老百姓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因此,如何做到“資源變資本、生態變業態、青山變金山”,是冕寧歷屆領導班子不變的議題。尤其是近年來,冕寧縣充分利用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優勢,對經濟林果、畜牧養殖等農業主導產業給予連續和重點扶持,先后建成“宏模鄉2000頭生豬養殖基地”“建設村1300畝優質桃種植基地”“曙光村25萬公斤葡萄種植基地”和“涼山州原生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10000羽種雞養殖基地”,涼山“瀘寧雞”獲得國家農業部“地理標志”認証並被確定為冕寧縣精准扶貧專用雞苗。

  冕寧縣還特別重視從思想上幫扶貧困戶,教育和幫助他們學會自救與互助。大橋鎮巴甫村是冕寧“整村推進”脫貧攻堅的試點單位,駐村干部組織黨員、干部、村民及家支代表,“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精准識別出貧困家庭,以2016年12月31日作為全村脫貧日,開展脫貧致富大比賽。村裡取消了過去的現金扶持方式,2名黨員干部幫扶1戶貧困戶,從制定種養殖計劃到購、養、銷,全程參與、全程指導,並與有關企業簽訂農產品收購協議,很快就見到了明顯的成果。

  改變農產品結構,發展經濟作物,瀘定縣得妥鄉何家山村讓村民人均收入5年翻了一番,這也是山區群眾從綠水青山得到金山銀山的典型事例。“十二五”以來,隸屬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瀘定縣始終將“高山半高山”扶貧開發工作置於縣域經濟發展大局中來謀劃,強力推進優質核桃、優質魔芋、特色水果“三個五萬畝”和無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標准化養殖基地建設,全力打造“連通內地、服務全州、輻射西藏”的“菜籃子”供應基地。5年來,已發展核桃6.23萬畝,特色水果3.5萬畝,花椒2.5萬畝﹔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3萬畝,建成蔬菜產業基地21個,蔬菜種植面積達3萬畝﹔建成中藥材基地0.7萬畝,羊肚菌等食用菌基地1500畝﹔登記認証“三品一標”農產品24個,創建了“瀘定紅櫻桃”“雪域野農蘋果”“幸福仙桃”等本土農產品品牌。

(責編:李彤、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