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肇興侗寨:旅游扶貧 炫起民族風

在黔、湘、桂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嶺中,散落著成千上萬個以鼓樓、花轎、吊腳樓為標志的古老村寨。村寨裡,生活著一個以音樂、建筑見長的族群。這些村寨叫侗寨,這個族群叫侗族。
從貴州黎平縣城向南40多公裡處的一片狹長的船型谷地中,有全國最大的侗族自然村寨,1000余戶、近4000人居住其中,這就是有著“第一侗寨”之美譽的肇興侗寨。
今日的肇興侗寨,山歡水笑,萬象生輝。快捷的空中走廊為侗鄉開辟了交流的窗口,飛馳的高鐵讓肇興與沿海地區天涯咫尺,寬闊的柏油路儼如蛟龍蜿蜒在青山翠綠之中,百裡侗寨在蓬勃發展的文化旅游中煥發新的活力。
侗家妹子海外歸
在肇興侗寨智團鼓樓河邊,有一家名為好望角驛站的旅店,牆壁上貼著五顏六色的便簽條,都是住宿的游客寫下的旅行感悟。旅店的老板羅嘉梅是一位返鄉創業的80后青年,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的她曾在新加坡工作多年。瞄准貴廣高鐵開通的發展機遇,她在肇興侗寨租用一棟60平方米的民房,將旅店做成了侗族文化體驗館,“在這裡除了住宿,還可以品嘗到油茶等侗族美食,體驗侗族刺繡,學說侗話、學唱侗歌。”2014年6月6日,好望角驛站正式營業,2015年營業額就達到了15萬元。
羅嘉梅的旅店只是肇興侗寨旅游建設的一個縮影。散發著“詩和遠方的田野”氣息的旅店、工藝品店星羅棋布地分布在肇興侗寨。整個景區有酒店、賓館88家,特色民居接待處140家,飯店46家,旅行社6家,民族表演隊6個,刺繡、靛染作坊289家,微型企業15家,快遞物流點和個體客運110余個。
“從賓館、飯店的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到各類工藝品、民俗商品店的工作人員,侗寨景區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肇興鎮肇興村村支書陸華敏說。僅肇興侗寨所在的肇興村,旅游業的興起就解決了15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其中解決貧困人口就業632人﹔村民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
“全村1000多戶,近七成的村民都吃旅游飯,過去大家一門心思出去打工掙錢,如今都回家鄉了。我們侗寨景區現在還聘用了外鄉人。”侗族文化博物館館長陸根茂也深有感觸。
遠方客人留下來
投身紅紅火火的肇興侗寨文化旅游產業的,不只是土生土長的肇興人,還有被多彩侗寨深深吸引的異鄉人。經營侗族工藝品店15年的陳綱就是其中一員。
初中時期一次偶然的游玩,讓陳綱與這個侗族傳統村落一見如故。2001年,陳綱帶著7000元的創業基金來到了肇興,開辦了進駐肇興的第一家工藝品店,以“聚集傳統文化”之意給店鋪取名為“聚古樓”,進行侗族傳統銀飾的制作、銷售和推廣。
46歲的陳綱見証了文化與旅游相融合給肇興侗寨以及自己的生活帶來的變化。最初整個侗寨隻有一家旅館,如今有80多家,接待游客能力增強,客流量也翻了幾番。店鋪的房租從過去的每年600塊漲到了現在的10萬元,但自己的年收入也增加到了50多萬元。陳綱對侗寨的交通區位優勢尤其滿意:“肇興侗寨距離貴廣高鐵從江站僅2公裡,寨子的未來一定給力!”
已在肇興娶妻生子的陳綱打算把家永遠安在這裡,“我喜歡侗族的傳統文化,充滿生命的張力!這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需要一代代人繼承和發展。”他看著在書桌旁低頭臨摹侗族繡紋的小女兒說。
迎來開放大交通
自2012年起,黎平縣打造了以肇興侗寨為核心、以侗族文化為魂魄的38平方公裡的侗族文化旅游區,輻射周邊堂安、登江、廈格上寨、廈格下寨等7個村寨和薩歲山及皮林溶洞群。該區域是中國侗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區域之一,其中,肇興侗寨還被列入國家4A級景區。
開放的大交通網絡正將越來越多的遠方客人與肇興侗寨聯系在一起。貴廣高鐵開通,使肇興侗寨迎來了“高鐵時代”,廈蓉高速(貴州段)、黎洛高速、三黎高速相繼通車,黎平機場新增黎平至上海、長沙、重慶航線,為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快進慢游”百裡侗寨提供了諸多選擇。
2015年,肇興鎮旅游接待人數達110.2萬人次,同比增長50%,旅游綜合收入達1.6億元,同比增長61%﹔肇興侗寨景區總收入925萬,其中門票收入781萬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十二五”期間,肇興鎮共有1464戶6333人實現脫貧,2015年實現了減貧摘帽,三個貧困村出列。
過去,肇興侗寨藏在深山,世人鮮聞。此刻,有著850多年歷史的肇興侗寨正搭乘旅游產業精准扶貧的快車,帶動起一股最炫民族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