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治國理政論壇)

——治國理政論壇“堅持綠色發展”理論研討會綜述

李 文
2016年10月11日08: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9月26日至27日,中宣部在湖北省宜昌市召開治國理政論壇“堅持綠色發展”理論研討會。中央有關部門、社科研究單位、高校、思想理論工作“四大平台”以及湖北省社科理論界部分專家學者,共9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深入研討交流,形成了廣泛共識,取得了豐厚成果,進一步深化了對堅持綠色發展的認識。

  關於堅持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和科學內涵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強調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堅持綠色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

  有專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國夢包含綠色夢,綠色發展支撐國家富強。一是建設生態文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我們黨明確提出並大力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體現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行動,表明了超越狹隘私利的寬闊胸懷和長遠視野﹔二是推進綠色發展解決民族復興關鍵階段的突出矛盾。新發展理念強調綠色發展,是解決人口持續增長與人均資源減少的客觀矛盾、生活水平提高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發展困境、中高速發展與中高端水平雙重目標兼容互洽的正確途徑﹔三是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幸福的發展要求。環境美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內涵,建設美麗中國鮮明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生態公平是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重要體現。

  有專家提出,綠色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發展的根本目的。一方面,綠色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障﹔另一方面,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必然要求,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有專家提出,堅持綠色發展為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生態文明是人類追求良好生活保障和保護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文化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我們黨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充分汲取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積澱的豐富生態智慧,吸取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處理生態環境關系的經驗教訓,逐步形成了中國語境下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提供了堅持綠色發展的中國方案,為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有專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塑造了新型人與自然關系。建設生態文明,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基本立場,又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運用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建立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諧發展和共生共存。有專家提出,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是在塑造新的社會主義文明。

  有專家提出,綠色發展是一個由三個層次構成的完整體系。上層是綠色發展的總體觀念,從一般的意義上強調發展需要實現經濟社會進步與資源環境消耗的脫鉤,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雙贏﹔中層是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從資源流入和環境輸出的兩大方面即物質流與能源流的維度,有針對性地落實綠色發展,是綠色發展的承上啟下內容,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行動支柱﹔下層是中國發展的行動領域,如城市化、工業化、消費方式等,通過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把綠色發展的一般原理接地氣地用到中國發展的主要領域,實現整體上的綠色轉型。

  關於堅持綠色發展的實踐要求和實現路徑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有專家提出,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一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任何時候都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這是我們能夠根植於自然,並能夠獲得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二是近現代工業化的發展模式是造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對立與沖突的主要原因。在工業化進程中,人類憑借科技、資本和市場手段,一步步逼近乃至超越環境能夠承載的極限,造成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對立與沖突,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分離所造成的。三是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重要途徑。綠色發展打破了環境保護末端治理的單一模式,實施前端保護、過程嚴控、結果嚴懲的治理模式,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推動發展,成為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最佳路徑。

  有專家提出,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在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把握好融入性和系統性特征。一是目標的融入性和系統性。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齊頭並進,力爭實現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同良好的生態環境並存,在讓13億多人進入現代化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二是推進路徑的融入性和系統性。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推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融入性和系統性。我國已建立了包括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責任追究的覆蓋全過程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將保障資源節約、控制污染、修復生態的各項激勵和約束制度,滲透到了各相關部門和各個環節,努力調動政府、企業、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通過制度保障全民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

  有專家提出,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供給側改革與“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使命和價值訴求等具有雙重疊加性,要加強“兩型社會”建設的主體改革、要素改革和市場化改革,將科技創新的潛力和動能釋放出來,大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進和促進增長動力調整,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有專家提出,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堅持節約優先,最大限度集約高效利用資源。一方面,要牢固樹立“三線”思維,以資源消耗上線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緊箍咒,以環境質量底線作為資源開發利用的硬約束,以生態保護紅線作為資源開發利用不可逾越的雷池,控制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推動資源開發利用向綠色化轉型﹔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創新,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形成促進資源高效利用體制機制,實行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和強度雙控,建立綠色財稅體系,建立綠色發展評價考核體系,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提高資源利用綜合效益。

  有專家提出,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綠色發展,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更需要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需要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一是綠色生活方式首先在於思想觀念的轉變。綠色生活方式的內涵,其一是節約優先,即“減少”﹔其二是綠色消費,即“替代”,就是在滿足生活品質需要的前提下,拒絕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二是綠色生活方式需要綠色發展支撐。要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節能產品,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讓我們擁有更加舒適的生活。三是綠色生活方式驅動綠色創新發展。綠色生活方式帶來新的生產服務需求,帶來公眾對更高環境質量的要求,促使政府部門更嚴格的環境監管,這加速了生產企業的綠色轉型,從而驅動生產和服務創新,帶來更多的經濟增長點。

  關於建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生態環境是人類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基。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密的法律、最嚴格的制度護航“美麗中國”。

  有專家提出,生態文明重在建制。我國雖正處於工業化中期,但目前的環境問題也有不少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其中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是深層次的制度原因。必須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確保天藍、地綠、水淨,構筑起堅不可摧的制度屏障。

  有專家提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源頭嚴防,包括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健全用途管制、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等制度。二是過程嚴管,包括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污染物排放許可証、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制度。三是后果嚴懲,包括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實行損害賠償制度等。

  有專家提出,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當務之急是實行好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兩項關鍵制度。一是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把禁止開發、限制開發的地方趕緊保護起來,構建高效安全的國土開發保護格局,推動各地區錯位協調發展﹔二是切實實施生態補償制度,讓保護者獲得應有的回報,運用好政府和市場手段保護好生態環境。

  有專家提出,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點,是真正將環境保護納入到法治化軌道。一是完善環境立法,更新立法理念,調整立法重心,完善立法體系,提高立法的可操作性,進一步實現“有法可依”﹔二是豐富環境執法機制,在環境立法中注重多樣化的調整機制,引進體現市場化價值取向的制度設計,謀求綠色化調控機制的多元化﹔三是提升企業環境守法意識與守法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運行﹔四是強化環境司法保障,推動法院的理念、機構、人員、規則專門化,完善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的路徑,建立環境執法與環境司法聯動機制,提高執法效能。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1日 09 版)

(責編:蔣琪、李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