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
也是中央提出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的首戰之年,
“我最牽挂的還是困難群眾”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這一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扶貧調研的足跡遍布江西、寧夏、青海等地
與貧困戶拉家常算收入、看農特產業發展、考察生態移民搬遷工程......
他指出,要堅持時間服從質量,科學確定脫貧時間,不搞層層加碼。

科學脫貧、穩定脫貧,既是實踐命題也是探索“中國方案”的理論命題,是一項長期、系統的社會治理過程。這需要創新體制機制進行保障。2015年全國扶貧工作會議提出了十項工程,實施一年以來工作取得哪些成績?通過圖片背后鮮活的故事,編輯為您一一梳理。

干部駐村幫扶

圖片背后的故事: “到貧困戶家走訪,趕上人家正在干活,咱們就卷起袖子幫忙﹔如果他在休息,就拽過小板凳坐著聊天,講政策、談生活。從著裝到話語表達方式都在往村民身上靠,拿出一家人的親熱勁兒。”在蘭考縣工商局駐小宋鄉王崗村隊長王威看來,干部駐村幫扶要立足百姓關切、堅持真抓實干,不斷介紹和傳播國家三農、扶貧等政策,“住進”百姓的心裡。

脫貧致富奔小康,基層干部是關鍵。黨員干部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與群眾打成一片,是黨的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當前,以全面推行扶貧開發工作到村到戶為契機,實行駐村工作隊(組)制度,是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的有效舉措,能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發揮更大作用。到2015年年末,共有48萬干部被派駐到貧困村,99%的貧困村已經有選派的第一書記進入。

職業教育培訓

圖片背后的故事: 來自河池東華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師們,到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永安鄉安居村,義務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及有學習要求的村民進行電工、電焊、摩托車維修等技術培訓,把精准扶貧實用技術送進山村。

開展職業教育精准扶貧,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是助力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加快脫貧致富的利器,能夠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2016—2020年,我國將依托千所省級重點以上技工院校開展技能脫貧行動,使每個有勞動能力且有參加職業培訓意願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者,每年接受至少一次免費職業培訓,實現“教育培訓一人,就業創業一人,脫貧致富一戶”的目標。

易地扶貧搬遷

圖片背后的故事: “做夢也沒想到從半山腰的土坯潮濕房子,住進白粉粉、亮堂堂、玻璃窗、水泥地的樓房,黨的政策真好啊。”湖北秭歸茅坪鎮83歲的傳明春老人接過新房鑰匙笑得合不攏嘴。2016年,該鎮集中在建易地扶貧居民點17個,9550平方米,涉及6個村。2017年春節前都將全部遷入新居。

搬遷對象主要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981萬人。遷出區域范圍涉及22個省約1400個縣。這不是簡單幫困難群眾“挪個窩”,而是要給他們生產生活“鋪好路”。牽涉到上學、看病、就業甚至生活習慣等一攬子問題的系統性工程,環環相扣、事事相連。重安居更要重樂業,而隻有讓群眾有奔頭,才能留住他們。隻有讓搬遷與地方發展共濟互補,扶貧搬遷成效才能牢固。

扶貧小額信貸

圖片背后的故事: “你看我的存折,今天有兩千塊錢打進去了,太高興了。”11月16日,羅城?佬族自治縣天河鎮天河社區蔣佑華臉上挂著笑容說道。今年以來,根據貧困群眾發展意願強烈、自身發展能力較弱這一客觀現狀,縣裡引導貧困戶參與扶貧小額信貸,利用貸款入股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合作經營或入股分紅,實現企業獲利、貧困戶分紅“雙贏”的局面。

近年來,銀行業全面參與扶貧開發。截至2015年底,國開行發放扶貧貸款余額9623億元,其中當年投放2122億元﹔農發行當年審批易地搬遷項目貸款3200多億元﹔農行在832個扶貧重點縣貸款余額5907億元﹔郵儲銀行在重點縣當年累放各類小額信貸410億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承擔了扶貧小額信貸投放量的一半以上,有力地支持了貧困地區各項事業發展。

電商扶貧

圖片背后的故事: 楊那牛面是貴州省丹寨縣排莫村貧困戶,過去她種植不足一畝地的玉米,收入十分微薄,丈夫的打工收入也隻夠給兩個孩子上學提供生活費。今年8月,當地企業與電商平台合作,收購她制作的蠟染制品在線上銷售,她不用離鄉就增加了一份收入。在丹寨,像楊那牛面這樣的繡娘,熟練的人月收入能達到4000元,這些手工藝產品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球。

電商扶貧指將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把農產品上行的觸角延伸到老、少、邊、窮地區。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6年上半年,中國農村網絡零售額3163.48億元人民幣,規模持續快速增長,高出全國城市網絡零售環比4.04個百分點,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已成燎原之勢。

旅游扶貧

圖片背后的故事: 早前,位於河北省灤平市大屯鄉的小城子村,胡同和巷道過深過窄,排污、排水系統不健全等問題給村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2016年,小城子村作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村,圍繞改廚改廁、刷牆鋪路、污水處理等工程。 “經過半年的改造,咱們村都變得認不出來了”村民於德海感嘆道,改造前街道沒好道路,房子大多是草房和舊瓦房,牆都是高低不平、大坑小眼的石頭牆。改造后,村裡小胡同鋪磚,大胡同鋪柏油,道好走了,心也敞亮,眼前看到的都是一片新的景象。

旅游扶貧是“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最好方式。就旅游而言,消費者消費的過程就是“綠水青山”轉化為旅游產品的過程。預計“十三五”期間,鄉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長15%,到2020年達到40億人次。每年帶動200萬貧困農民脫貧,到“十三五”末帶動約1200萬貧困人口脫貧,佔全國貧困人口總量的17%。

龍頭企業帶動

圖片背后的故事: 賦閑在家的貧困戶劉鳳蘭依靠打工又多了一份收入。在河南省虞城縣幸福童依生態庄園內,錯落有致地建設著上百座現代化溫室蔬菜大棚、大型全自動養殖場。新型經濟主體的成立,為大力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

龍頭企業是產業化經營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引導困難農場實施產業扶貧的重要帶動力量。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能夠吸納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有效帶動農戶增收。還能夠拉長產業鏈條,推動特色主導產業快速發展。

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

圖片背后的故事: 江西省石城縣高田鎮遙嶺村民劉小英正在翻晒野生紅菇。每年6至9月份,當地村民有序上山採摘野生生態紅菇。野生紅菇是珍稀野生菌類,市場價每千克1500多元,當地村民每年採摘野生紅菇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沁綠菇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實施貧困村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以人工種植的菇業、中藥材種植為主,開展種植、收購、銷售為一體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該合作社已吸收45戶農戶入社, 帶動36戶貧困戶致富。

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在貧困村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是激活本村經濟的“催化劑”、加快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器”、拉動老鄉們增收致富的“火車頭”。

光伏扶貧

圖片背后的故事: “出門兩小時,這電表的度數又漲了。”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老村62歲的貧困戶符亞克從檳榔地一回到家,就忍不住看了一眼門口電線杆上的光伏發電電表。每發1度電,一戶貧困戶就可獲得0.98元的收入。

光伏扶貧是在住房屋頂和農業大棚上鋪設太陽能電池板,“自發自用、多余上網”。簡單講,農民可以自己使用這些電能,並將多余電量賣給國家電網。2020年之前,重點在前期開展試點的、光照條件較好的16個省471個縣的約3.5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以整村推進的方式,保障200萬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每年每戶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構樹扶貧

圖片背后的故事: “這些構樹是今年6月種植的,你看,有3米多高。”正在貴州省務川縣豐樂鎮構樹基地採收構樹的村民李林鵬說。李林鵬種了20畝構樹,今年第一次收了80噸,扣除種苗錢后,還收入4.8萬元。

種植構樹是一項實用的扶貧項目,種好一棵樹脫貧一群人,既能幫助農民脫貧增收,發家致富,又能改善生態環境,植樹造林,同時,還能帶動當地養殖業發展和飼料深加工。